顧興斌 湯東先
印度是一個較為后進的發展中大國,但它在計算機制造、軟件設計、數學推導與應用、導彈技術開發等方面,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印度理工學院的人才培養,功不可沒。
印度理工學院是1951年建成的。當時印度剛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4年,百廢待興。第一任總理尼赫魯需要大批懂科學技術的人才管理電廠、水壩、橋梁,設計建設新的大型企業和公用事業設施。于是.他下令組建了印度理工學院,并親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化緣建校資金。新學院仿效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址選定在加爾各答附近的一所英國人以前專門用來囚禁印度反英分子的監獄。不久,印度政府又相繼在坎普爾、德里、孟買、馬德拉斯建立了分校,最近一座分校是1995年在設古瓦赫蒂建立的。
目前,印度頂尖高新技術人才大多是從印度理工學院培養出來的。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學院曾請印度理工大學卡拉格普爾分院將整個畢業班送到馬里蘭去深造,并由美方提供全部的費用。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美國硅谷2000多家新崛起的移民高科技企業中,有40%是由印度人創辦的,而這其中又有一半是由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創辦的。許多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現已躋身美國電腦、金融、跨國公司等領域,執掌權柄,操持牛耳。如,甘瓦爾用其靈敏精巧的數學頭腦使瀕臨倒閉的美國航空公司扭虧為盈,并在短短的幾年中使公司收入增加了3倍,而他本人也榮升為該公司的行政總裁。又如,麥克金斯電腦公司的4位合伙創立者都是該院畢業生,另4位該院畢業生創辦的互聯網瀏覽器,被一網上書店以1.8億美元收購,他們用利潤中的一部分反饋給母校資助辦學。至于該院畢業生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公司總裁的還有: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總裁麥尼扎斯、太陽微系統創辦人科斯拉、集成電路設計商創辦人帕蒂爾、投資銀行施羅德資本合伙公司主席特達尼、數據庫美國商業訊息公司創辦人古普塔等等。
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有兩大特點。第一,理工文兼備,眼界開闊,適于西方繁雜的競爭環境。他們大都精于數理推斷,對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能很快地熟悉,尤其是對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內管外聯更是能駕輕就熟。學業和設計往往都是跨學科的、交叉的。印度國內種族、語言、宗教、種姓、文化習俗及財富分配的差異極大,因而使得生員早已習慣于在這種多元的文化氛圍中去競爭、共存并脫穎而出。第二,報效祖國、報效母校的意識濃厚。從1993年起,印度政府削減了25%的高校財政資助,虧空額由校方自籌解決。該院的校友聞訊后,慷慨解囊,將一筆筆捐款源源不斷地匯往母校資助。在舊金山的“印度河企業家”組織有1000多名會員,其中一半為該院的校友,這些校友為了資助母校,將許多產品權帶往印度國內開發。
印度理工學院在管理上有著自身的鮮明的特點:
入校難
每年全印度有10萬多人報考印度理工學院,甘愿接受富有挑戰性的、折磨人的入學考試,而獲錄取資格的僅占報考人數的1/40即2500人,進校后還有1/5的人因經不住長考、嚴考的巨大壓力而被淘汰。因而,真正能畢業的只是那些久經考驗、韌性十足的學子。
師生比低
在印度,該院的辦學條件要數一流,但與國際上的知名院校相比,它則像古斯巴達訓練營,條件十分簡陋。可它有一點連自稱辦學簡練、一師多能的美國也比不上的長處,那就是該院的教師與學生人數之比極低。世界上大學的師生比一般約為l:15至l:20,美國全國平均為1:12,麻省理工是1:11,而印度理工學院為1:6至1:8,是世界最低的師生比之一。由于它的師生比較低,因而每個學生能得到“吃小灶”(專門輔導)的機會就越多,其學業質量得到提高的概率也就越高。
效率高
該校不但有一流的師資,而且有一流的效率。許多教授在從事教學、科研的同時,還要兼做行政工作,而講師、助教則要兼做實驗員或工友的工作。由于杜絕了官僚主義、貪污腐化、政黨紛爭等現象,因而在全院營造出了一個上上下下集中力量搞好教學、科研、創新的氛圍。
創意多
鼓勵師生創新,提倡創造性思維。電腦軟件公司“發展阿斯佩克特”行政總裁瓦德瓦尼1968年在理工學院的孟買分校接觸到第一臺電腦主機,是蘇聯提供的“明斯克”2型,有教學大樓一層樓那么高大,操作系統既復雜又零亂,指導手冊又是俄語,一般人不懂。他與另兩位學生在校方鼓舞下,重寫了操作軟件,把這個龐然大物變成了一臺原始的多媒體電腦,并且讓它在啟用時奏出了印度國歌。在校方鼓勵創意的感召下,瓦德瓦尼現在擺弄著美國最先進的電腦主機,對他來說“就好像小孩子玩具一樣”。
打分嚴
最令人敬畏的教授打分最嚴,而往往去自討苦吃的學生也最多,為保證教學效果,教授對進入他的班規定的條件最嚴格。誰進這樣的班,既是榮譽也是噩夢。許多自命不凡的全印精英學子,到這樣的班也要受到沖擊、得到教訓、虛心點頭,因為不管全班學生成績如何,教授只給一個A成績,第二個最好的給B成績,也只一個,其余的不管與前兩位差距多么微小,只配給以C、D、E、F成績。因為“暴君教授”想培養的是一流英才而非三流尖子。
批語狠
電機工程教授雷迪對每個數理化工程方面的作業題、設計方案、實驗報告的答案和數據均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4位數,在這個范圍內答案不準,就算錯,就得記零分。許多學生常吃“鴨蛋”,有的一年到頭吃“鴨蛋”。物理學教授斯瓦米那頓在特殊數語批分外還常加上“語言”批語,狠狠痛罵做題不準的學生,對推導答案過程不精確也要罵。慣用批語為:“渾蛋!我是聰明人,不要以為這樣可以愚弄我”。在這樣的判官面前,哪個學生敢茍且敷衍?
教本少
在印度,大學教科書的價格極為昂貴。在理工學院,十幾個人合用一本教科書是常事,25個人一個班只有一本教科書的事在學院是正常的,一個班有一本以上的教科書反而不正常,像美國、中國的大學生那樣人手一本教科書,對他們來說那幾乎不可想象。學校控制教科書除了對價錢的考慮外,更多考慮的是逼迫學生必須抓緊每分每秒的時間讀書,否則就輪不到每個人讀到或自己未讀完就必須轉交他人或停讀考試了,因而學生苦讀到凌晨二三點是司空見慣的事。許多學生一天只睡眠四五個小時。
尖子流向美國
能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的人就像在我國能進入北大、清華般自傲。學生一畢業大都不滿于印度國內現狀,想“孔雀美國飛”。近幾年每年有500多位應屆理工學院畢業生飛往美國深造、打工。尋求發展機會,占當年畢業人數的30%,而這其中的80%又大都奔向美國硅谷的電腦行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高校及英特爾、菲利浦等大公司也都設有專項獎學金,拉攏該校學生到美國的硅谷、高校、大企業去筑巢。一方想投奔。另一方想吸引,當然一拍即合。校方對此十分坦然,認為這些飛去美國的孔雀雖在異國安家,只要孔雀把蛋運回印度就是最大的成功。
如今,印度理工學院的辦學特色正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注意。中國教育界也在研究印度教育的走向,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盡快地走上科教興國的快捷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