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河
400多年前,葡萄牙的傳教士到達澳門,古老的歐洲文明同傳統的東方文明開始相互融合,并在澳門郵票方寸之間逐漸表現出來。而第一次歷史進程的變動,都可能波及收藏界的某一收藏門類,隨著九九澳門回歸之日的臨近,澳門郵票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日益受到海內外郵人的青睞。
澳門郵票歷中回眸
1554年葡萄牙人占據澳門后,由于郵政業務量很小,澳葡當局沒有建立郵政部門,直到1825年才始設“郵政執行處”。鴉片戰爭后,英國占領香港,使得澳門郵政業務量增多。于是澳葡當局從1869年起,將澳門郵政作為香港郵政的附屬機構開始運作,由一位葡人公務員蘇沙代管。1878年,世界郵政總聯盟改稱“萬國郵聯”后,澳門被吸引為成員。1884年3月1日澳葡當局設立郵政局,并發行了澳門第一套郵票——《皇冠郵票》。
澳門郵票的發行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葡萄牙皇朝所發行的郵票(1884—1910年);葡萄牙民主共和國所發行的郵票(1911年~1973年);葡萄牙四月革命后所發行的郵票(1974~1980年):澳門郵政自主后所發行的郵票(1981年一迄今)。同過去的香港郵票一樣,早期澳門郵票也具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多采用葡萄牙國王肖像或王室徽號作為郵票圖案,以顯示其統治權,《皇冠郵票》、《加路士一世》即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11年葡萄牙成立共和國后,澳門郵票加印了“共和國”3字,1913年后再印上“葡萄牙共和國澳門”字樣。1953年發行的10枚1套《澳門花卉》是澳門第一套彩色郵票。1977年發行的《澳門立法會成立一周年》郵票第一次印上了中文字樣,而1987年5月29日發行的《端午節》郵票,則是正式印上“澳門”中文名稱的第一套郵票。根據中葡聯合聲明,澳門將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從此之后,銘記著“中國澳門”字樣的郵票將取代沿襲百年的帶有濃厚殖民地色彩的郵票。
1948年12月20日,第一套反映澳門本地事物的郵票《澳門風景》面世,全套12枚,但直到1981年澳門郵政自主后,澳門郵票才以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充分展現出澳門的地方色彩以及地方文化。這一時期的澳門郵票可歸納為四類:地方色彩系列、民族色彩系列、中國文化系列和東西文化薈萃系列。其中地方色彩系列又分為地區動物類、植物類、名勝古跡及政府建筑風景類、交通類等五類;民族色彩系列分為傳統行業類和生活類;中國文化系列分為藝術、音樂、戲劇、古玩類,生肖賀年類,節慶類,傳統與神話類;東西方文化薈萃系列表現東西方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代表澳門地方色彩的郵票有《澳門風景》、《澳門地區鳥類》、《花與公園》、《傳統交通工具》、《傳統行業》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郵票則有《中國傳統鳥籠》、《中國傳統茶樓》、《中國戲曲》、《春節》、《端午節》等。
澳門郵票從純殖民色彩到富有中國風味,再到東西方文化交融,其題材的民族性、多元化,對中外郵票史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它猶如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散發出醇郁的芳香,對海內外集郵者具有無法抗拒的魅力。“澳門郵票:文化價值屬全球”。這句澳門郵電司的廣告語可謂是名副其實。
以稀為貴的澳門郵票
由于澳門郵票即將成為中華郵票大家庭一員,因而其投資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在題材、設計方面,澳門郵票在描繪中華民族傳統時,將東西方文化有機地匯聚在方寸之間,常常顯得“比中國更加中國”。比如1997年2月12日推出的《幸運數字》郵票1套4枚,小型張1枚。以幸運數字作為郵票的主題和圖案,這在中外郵票史上屬首次。在粵港澳地區,最受歡迎的幸運數字是2、3、8、9.因為按粵語諧音,它們分別是“易”、“生”、“發”、“久”之意。4枚郵票分別以這4個數字為主圖,數字中有用剪紙藝術表現的吉祥圖案,數字后面的陰影中是用多種字體書寫的中文字。那副對聯亦巧妙地用幸運數字組成.上聯:八四九八一六八,下聯:三二二三八六三,橫批:三二二八,意為:發市久發一路發,生意易生百路生,生意易發。詞性相對,頗為有趣。
物以稀為貴,發行量的多少歷來是衡量郵票價值高低的主要尺度。長期以來,澳門郵票以發行量稀少而著稱,如1982年一1992年11年間發行的21種郵票,發行量各只有10萬套,其中小型張《藥用植物》和《扇畫》發行量只有2.5萬枚,許多郵票目前都處于有市無價的狀況。90年代后,澳門郵票隨著殖民色彩的逐漸淡化,又為方便集郵者收藏,有些郵票的發行量有所擴大,如同期發行的《帆船》、《花卉》盡管達到了40萬和50萬套,但年平均增值也只在50%以上。
澳郵行情有望回暖
1998年,中國郵票市場已進入了調整期,澳門郵票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呈現出弱勢狀態。明顯的例子有,1997年初被炒至高價的《牛年》、《郭士眼中的澳門》、《媽閣廟》、《門神》等郵票的縮水率已達70%以上;1998年,澳門新郵處于打折的境地,即便是生肖票《虎年》小全張市價也僅為10元左右,一些早期的澳郵也有所下挫。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首先是澳門新郵的發行量增大。澳郵在九七香港回歸熱的帶動下,需求量增大,發行量從1996年突破100萬枚,到1998年增至200萬枚,新郵的過度擴容,造成了市場的供大于求。第二,郵票市場整體低迷。從1997年4月開始下滑的郵市,至今已大幅縮水,套牢族不在少數,使整個郵市處于嚴重“貧血”狀態,澳郵自然難以一枝獨秀。第三,港郵狂跌的沖擊。香港郵票在1997年初出現飚升之后,終因發行量過大及回歸熱的消退而一路狂跌,澳郵受之牽連,也大幅下挫。第四,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此次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導致許多郵商不敢存票,紛紛拋盤出貨。這些因素對整個郵票市場包括澳郵的今年走勢將產生重要影響,但要期望澳門回歸能使整個澳門郵市一下子變為大牛市,并再現九七年回歸港郵火暴的場面,那是不現實的。
那么,澳門郵票是否就沒有投資的價值了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據悉,澳門郵電司對澳郵弱勢已進行了反思,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從1998年4月起減少新郵發行量,由210萬枚減至180萬枚,并將發往中國內地的澳郵數量減少40萬枚,改為輸往歐洲市場;將1985年發行的郵品停止流通,以增加新郵在郵政上的消耗。如果這些舉措處置適時果斷,調控力度較大,今后內地郵市的澳郵流通量將因此減少1/3。
中國集郵人數眾多,澳門郵票正在為越來越多的集郵者所喜愛和收藏,這為澳郵打下了最堅實的社會基礎。據中國集郵總公司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1998年12月底,內地有200家國營集郵公司開辦了港澳郵票經營業務,收集港澳郵票的人數達到60多萬人。預計到2000年,全國澳門郵票的訂戶將達到90萬人左
右。因而1999年澳郵行情加暖將大有所望,很有可能在澳門回歸之前出現一個“小高潮”,不過,作為投資者,購買或收藏澳郵時要拋棄一夜暴富的心態,應當做切切實實的投資。
長線投資宜選早期澳門郵票
現在離澳門回歸還不到2個月的時間,集郵者可以此作為回旋余地,精選佳品,逢低吸納,適量持有。具體視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若作幾年以上的長線投資,宜選擇早期澳門郵票。如《澳門風景》郵票第一組、第二組,《大葡帝國》郵票、《澳門花卉》和《扇畫》小型張等,此類郵票由于發行年代久遠,發行量極少,存世量更是稀少,已屬文物級郵票。
澳門小版張郵票,既可作長線投資,也可作中線投資。小版張作為澳門郵票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郵票,畫面設計講究,構圖精美,發行量稀少,多數小版張發行量在3~5萬版之內,加上其題材以表現澳門本地風俗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是華人集郵者爭相收藏的佳品。
對一般投資者來說,可選購近幾年發行的澳門小型張。這些小型張的市價相對不高,郵市上容易買到,題材又具地方特色,如《澳門國際機場》、《觀音》、《觀賞鳥》、《中國鳥籠》、《中國傳統茶樓》等,特別是1997年以來所發行的幾種小型張,包括《牛年》、《郭士眼中的澳門》、《幸運數字》、《門神》、《媽閣廟》、《虎年》等,目前市價較最高價位時平均下跌了5成,部分品種已接近面值,有的還跌破了面值。若看準了時機進貨,今后必將大有收獲。
資金有限的投資者,可選購有特殊意義的一種或幾種郵票。如《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小型張,這是澳門發行的第一枚小型張,97年初市場價曾高達500元,目前280元即可購得;《十二生肖》小全張,尤其是《鼠年》小全張作為澳郵中的“龍頭”票之一,其前景一如內地“猴一世”票,有望價格年年上揚。97年11月11日發行的《澳門古跡》小版票,是澳門回歸系列的第一組郵票,有關行家估計此組郵票到回歸之日,其回報率將超過面值的幾倍。另外,新人行的集郵者,應注意選購1999年澳門新郵,預計其發行量比1997年、1998年上半年的要少許多,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同郵票市場的整體走勢相適應,1999年澳門郵票不大可能出現火暴之勢,但隨著九九回歸的日益臨近,澳門將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作為記載歷史變遷的澳門郵票則將以其獨特的風采和內涵向世人展示出迷人的魅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澳門郵票無疑是富有增值潛力和投資價值的。
(責任編輯/劉祖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