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耀寰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沿)“出為短品,卻是妙文”的燈謎,小應如此。它不但雅俗共賞,而且能結合現實,寓教于樂。請看下面三條新作:
一、深刻領會“減負”精神(猜中成藥名)謎底:薄荷通
減輕農民負擔是中央一再強調的大事。有關“減負”的紅頭文件也下過不少,農民拍手稱快。但總有少數基層干部不認真貫徹落實,以致各種亂攤派、亂收費現象屢禁不止,擾民不安。作者擬此“減負”精神為面,做謎一則,以示對農民的關心和同情。
“薄荷通”是治鼻炎和傷風感冒的良藥。謎底的“通”作“弄懂、弄通”扣“深刻領會”,屬正扣會意,不難理解。關鍵在于“薄荷”這一中藥名詞如何扣“減負”精神,原來,“薄”、“荷”在漢語中都屬多音多義字。“薄荷(讀bòhe)”作名詞,指一種有清涼香味的中草藥。謎底卻要將其變音異讀為bòhe,成為“減輕負荷”之意而扣合謎面。猜謎者只要掌握了這一音變規律,對這“減負”精神就一定能深刻領會,因猜“薄荷”而成為“燈謎通”了。
二、勞動法規定禁止招童工(猜新電影名)謎底:一個都不能少
張藝謀導演的新片《一個都不能少》歌頌了貧困山區的小學教師對學生真誠無私的愛。影片中,高老師因母病請假,他對前來代課的魏敏芝再三囑托,要看住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sha)”。
謎以國家勞動法的一項規定為面,呼吁社會關心保護少年兒童,禁止招收童工,也就是必須全部招收成年人,不能有一個未成年人,即一個都不能少(shà)。很明顯,作者以這部新電影為底,是利用了“少”字的音變別解而使謎味頓生。
社會上的童工現象與農村貧困學生流失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教師要堅持崗位,保證學生一個都不能少《shǎo》;另一方面,招工單位則須把好進人關,嚴格實行勞動法,牢記一個都不能少(shǎo)。只有這樣,廣大少年兒童才能受到保護,健康成長,義務教育法才能得到落實,祖國的未來也就大有希望了。
三、下崗后下海去當民工(猜河流名)謎底:岷江
“下崗”也是人們當前議論較多的話題。下崗之后怎么辦?萬建明先生曾做過一條“凼”字謎,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擬的謎面是:“下崗之后不等靠”,我讀之叫好,也曾寫過一段謎評。今又有所感,將他的“不等靠”再具體化.為已下崗或將要下崗的朋友出個點子:“下崗后下海去當民工”。當然,當民工需要一定的身體條件,才能吃苦耐勞。但更重要的.還得放下架子,拉得下面子,這樣,才不會餓肚子。
謎用分段拆字合形法。“下崗后”即下掉“崗”字后一部分“岡”,得“山”;“下海去”,意為去掉“海”字后(下)一部分“每”,得“氵”;“當民工”以“民、工”兩字實用,“當”為連接詞。“山”、“氵”、“民”、“工”四字素組成“岷江”,扣臺嚴謹,略無贅言。
大會猜結果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