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鵑
珠江電影制片公司拍攝的《五福臨門》片場,白發銀絲的王為一導演思路敏捷、談笑風生,令人頓起敬意。87歲高齡的他依然親赴現場第一線拍攝,可說是國內影壇“第一人”了。
記:您堅持每天親臨現場指導,身體一定很棒!
王:我每天都做晨運、打太極拳、俯臥撐。中央臺的記者來采訪拍攝,我一口氣做了十五個俯臥撐。
您自己拍了這么多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王:我自己比較滿意的是《珠江淚》、《七十二家房客》、《三家巷》、《阿混新傳》這四部。
記:看過您拍的《七十二家房客》、《阿混新傳》等片以后,發覺您特別喜歡拍喜劇片。
王:(笑瞇瞇地)對呀,“笑比哭好”嘛。
記:近幾年影壇上喜劇片頻出,這部《五福臨門》也正好是喜劇。
王:最近的喜劇片我都看過。像《甲方乙方》、《沒事偷著樂》、《男婦女主任》、《不見不散》等等。這些都是北方的喜劇片,以調侃式的笑料為主。我們的《五臨臨門》就是要走嶺南喜劇風格這條路。
記:看完《甲方乙方》、《沒事偷著樂》、《男婦女主任》、《不見不散》等片后,您喜歡其中哪部?
王:這個不好說,大家各有特點嘛。其實喜劇分很多種,荒誕劇、鬧劇、悲喜劇、輕喜劇等等好多種。《五福臨門》屬于輕喜劇。
記:《五福臨門》講的是發生在一棟高知樓里面幾戶人的事,那么這又與《七十二家房客》以及現在的室內情景電視劇有什么不同?
王:《王福臨門》與《七十二家房客》不同就在于,影片中沒有一個壞人。這樣矛盾就難以化解了。《七十二家房客》中還有階級矛盾,可《五福臨門》沒有,矛盾只是人民內部矛盾。這主要體現在文化上的差別,例如文化人對個體戶的誤解,但影片最終還是巧妙地使結局走上和諧。
《五福臨門》并非用夸張的肢體語言來增加笑料,而是從生活中取材,展現9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不同文化、情感、性格的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一種相互補充、交融、啟發的關系。
圖:王為一導演與攝影魏鐸商談拍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