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姐:
您好!
一看到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就引起了我的共嗚。我的一些朋友她(他)們也是喜歡阿芝的。下面我就談談我感覺到的幾點。
首先芝迷以十三、四歲——三十歲上下的女性為中堅是由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如今的流行文化是以港臺文化為先驅的,包括:語言、動作、服飾等方面,但由于大陸本身的社會背景與港臺不同,所以適用限度就應有不同。但此時還處于朦朧階段的青少年不分青紅皂白的追求他們還弄不太明白的“時尚”時,這就有了曲解的第一步。之所以女孩較多是因為女孩本身相對較文靜,而阿芝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被她們所欣賞,再加上她美倫的容顏、挺秀的身段,久而久之女孩就以她為“鏡子”,希望也能和她一樣作個古典美人。而男孩們大多好動,接受的應多是“勁”類的,像陳曉東、鐘漢良、謝霆鋒就是現在男孩新朝流的代言人,因此,男孩只可能模仿他們而不可能是阿芝。另一些芝迷屬于少婦這個年齡段,這些女人已有家庭,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有美滿、幸福的家庭,阿芝又以賢妻良母的形象展現于眾人面前,而且此時的女人有個想法就是希望和阿芝一樣青春永駐。她們自然而然地學看阿芝,希望永遠和丈夫恩恩愛愛,孩子健康活潑,家庭始終充滿著浪漫。但是畢竟這只是向往,因為她們忘了一件極其重要的條件就是經濟實力,雅芝畢竟是一個大紅大紫的藝員,有能力飛來飛去,假期帶著一家人出國旅行,吃棒的、住豪宅,哪怕是家庭中發生了不悅之事,也能在其它事情中得以緩解,就算是很普通的事在浪漫的環境中也能增添幾分浪漫。而這 些就被她們想的太深了、太妙了,雖然現在沒實現,但她們一直在追求著。
第二是由于媒介對其沒有負面報道。因為趙雅芝本身確實是個比較完美的女性,有關她的流言蜚語甚少,即便有也不可能掀起軒然大波,所以在人們的心目她是十全十美的。這樣一來似乎把她捧到神的境地。你看外國人是如何敬仰神的,我們就可以知道有人是如何崇拜阿芝的了。這就是曲解的第二步。
第三,似乎并不是什么戀母情結,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她們缺少母愛,或者說是因為她們得不到她們想象中母親應給予的愛,她們則把希望寄托在阿芝身上。女孩較脆弱、多愁善感,希望有人關心、愛護、照顧她,而阿芝無論在熒屏上,還是生活中都是個好媽咪,她們崇拜她、喜歡她,她們付出感情付出愛,希望有回報,希望阿芝能關心她們。當她們付出太多甚至有放棄的念頭時,奇跡發生了,阿芝給她們回了信。這樣一來,不僅沒有把“火”澆滅,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一回信在她們眼中可是視如珍寶啊!就這樣繼續下去,天天盼望著,祈求著,因為她們相信奇跡會再次發生(前提是她們都知道已經有人收到過不止一封回信)。二次、三次后就由偶然變為必然了,此時她們心中的想法就是原來阿芝真的是那么好!由此癡心不改。
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有壞,有利有弊。我覺得人生是要有個好榜樣,有個追求的目標,這樣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我有一個朋友,她也是非常非常喜歡趙雅芝,但她將瘋狂變為一種動力,每當阿芝回信給她都會要她好好念書,要用功,她呢真的很爭氣,每次考試都第一、第二名。她每次也都把成績告訴阿芝,阿芝回信再次祝賀她鼓勵她。我想這樣一來也應該算是個良性循環吧。況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在隨之改變,當她們有了比較成熟、固定的思想之后相信她們會作出理性的答案,即使是“直到永遠”也應有其深層的內涵了。
祝順意!
忠實讀者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