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齡
朋友,您也許聽說過換腦子的科幻故事吧!也許夢想有朝一日能換上科學家的腦袋,讓自己也能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然而,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卻是腦內組織移植。當然,這里所談的移植不是平時人們所說的肝、腎、心臟的整體移植,而是將其他部位的正常神經細胞或組織移植到腦內。一百多年以來,不少科學家為實現這個目標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1890年,美國生理學家湯姆遜首先作了嘗試,他將一只貓的大腦皮質的腦組織,移植到另一只成年貓的大腦,部分神經細胞竟然成活了。這對腦內移植研究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1982年,瑞典有兩位醫生直接用病人自身腎上腺的髓質(從組織學角度來說,腎上腺髓質是一種特殊的神經組織)移植到腦內,治療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震顫麻痹(又稱為帕金森病)。這是應用腦內移植法治療疾病的最早嘗試。
1991年,西班牙國家器官移植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取出病人的腎上腺髓質,保存在特別的營養液中,再植入病人的腦內。應用這種方法延長了植入物的存活時間,效果也比以前好得多。他治療了20位病人,除3人因病重死亡外,其余17人術后癥狀均有所好轉。
1988年以后,我國3位醫學家開國內腦內移植之先河,先后作了11例腎上腺髓質腦內移植,無手術死亡,病人癥狀明顯好轉。
為什么這種腦內移植的辦法可以治療帕金森病呢?解剖生理學家告訴我們,人腦的重要部位——中腦有一個結構稱為黑質,帕金森病病人由于黑質內的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發生了變性,使其傳導的主要部位——紋狀體的多巴胺含量減少,因而使紋狀體失去了“鎮靜劑”,所以紋狀體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加上年老、體衰、血管硬化,即使用左旋多巴也無法制服這匹“烈馬”。該病病程可持續10~20年,最后多死于全身肌麻痹。
那么,腎上腺髓質移植于腦內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科學家們發現,當腎上腺髓質移植腦內后,病人腦脊液中的多巴胺含量增高,特別是腦室內的腦脊液的多巴胺明顯增加;多巴胺的增加與病人癥狀的改善呈正比。由此認為,手術的成功是因為移植物在腦內能與其他腦組織建立直接聯系,獲得腦脊液中神經生長因子等營養成分,因而能存活并發揮其功能。
由于醫學的不斷發展,腦內組織移植除了治療帕金森病外,還用于治療小腦萎縮、糖尿病(胰島細胞腦內移植)、中樞性尿崩癥(下丘腦前區移植)、垂體功能減退(垂體移植)、弱智和癲癇等。當然,這些治療還需進一步研究和觀察效果。
有人說,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腦外傷、腦血管病將成為多發病。科學家將借助于現代科學手段和技術,不斷地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腦內移植手術及移植物的選擇,使該技術日臻完善,更好地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