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偉
從一本兒童教育雜志上獲悉,在嬰兒發育早期的某個時間,你不需費多大的氣力就能教會他把一件東西抓起來,握在手里;可是,要讓他張開手,放下他抓握的東西,卻要花大得多的工夫。當孩子能做到這一點時,他在成長的歷程中,就向前邁了一大步。
如果那篇文章的確有依據的話,那么我們可以說,成年人中有不少人,活了這么多年,卻沒有取得什么進步。對如何抓取,他們學得很快;對如何松手,他們卻學得很慢。他們極力抓住他們雙手能夠得到的每一件東西,根本不管對別人會造成多大損失。比如,某個小店主,為了多發財,把變質的食品賣給顧客;某個癡情的男人,為了挽留破裂的婚姻,把配偶五花大綁關押在家里;某個研究生導師,為了加強自己的學術地位,把弟子的成就據為己有;某個副局長,為了能早日得以提升為正局長,不惜雇人殺掉擋路的正局長……
但是,這些人很少意識到只抓取、不松手會給自己招來慘重的代價。曾經讀過這樣一則笑話:一天,那斯列丁(一個有點像阿凡提的外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幾個朋友在河邊散步。突然,有一人掉到河里,他不會游泳,沉下去,浮上來……岸上的人焦急地喊道:“把你的手給我!”那人雖然肚里已灌了不少水,就是不愿伸出自己的手。這時,那斯列丁突然有了主意,喊道:“抓住我的手!”那人終于伸出手來。可能是因為平時“拿”慣了,不習慣“給”吧,這個人連自己的小命都不顧了。
笑話畢竟是對生活的一種夸張和映現,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么笨的傻蛋。可是,往深處推一推,上文提到的店主、男人、導師、副局長各色人等,跟笑話中的落水者,有什么不同呢?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前者不像后者那樣蠢在明處罷了!(題圖/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