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石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
在11月至12月的這一期上,發表了一篇年度評論文章《特別報道:地方電視新聞》,認為地方電視新聞節目正處于危險狀態之中。由于受互聯網的影響,地方電視新聞臺正在走下坡路,其觀眾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電視收視率的下降又使得廣告商對電視的興趣大減。布倫特·肯寧漢撰寫的《當今美聯社》,詳細敘述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聞通訊社如何及時準確地向世界各地發布各種信息。但是進入數字化時代后,美聯社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由于互聯網的崛起,使得美聯社已不能在各方面都獨領風騷。另一篇文章《一封來自硅谷的信》,論及硅谷地區目前新聞業的狀況:不僅報紙、廣播、電視高度集中,如有《舊金山紀事報》、《圣荷塞信使新聞報》、KNTV電視臺、KGO(屬ABC)、KRON(屬NBC)、KPIX(屬CBS)等傳媒,而且還有眾多的網絡公司和網站。在這塊彈丸之地竟有如此多的新聞媒體,可謂世界上新聞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主編與發行人》(E&P)
本期(11月8日~11月14日)上刊登的一些文章發人深省。題為《這是令網絡媒體主編瘋狂的一周》的文章,講述了在美國大選中各網站如何使盡渾身解數,力爭在第一時間報道大選的結果。在大選的日子里,美國網站簡直忙壞了。在大選的風暴中心——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縣,考克斯新聞集團旗下的《棕櫚灘郵報》和《棕櫚灘每日新聞報》的網站自宣布大選要重新計票后便出現了嚴重堵塞的局面。而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如《圣匹茲堡時報》網站也出現了嚴重堵塞的情況,故而網站只能打出標題《國家的困惑》,以便讓網民知道這是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全美各地網站都創下了網民訪問的紀錄,如“坦帕灣在線”網站星期二的記錄是491000人點擊,星期三有562000人點擊,星期四有740000人點擊;《坦帕論壇報》和WFLA電視臺聯合使用的網站,也有235000人點擊;在舊金山灣區,在選舉日有200萬網民上網了解大選情況,星期三則有280萬網民點擊了解情況。另一篇題為《新工作標準將會影響報紙》的文章,透露克林頓總統將簽署一項工會領導人支持的法案,要求所有的企業改善工作條件和環境,因為美國每年有大量的生產工人因手臂、手、背和腳受傷而致殘。但是報紙出版人協會卻反對這一法案。代表著2000多家報紙的美國報業協會認為,這項法案不符合報紙的生產實際,因為這些標準有缺陷,成千上萬的小報紙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將會遇到不少麻煩。
《美國新聞評論》(AJR)
最新一期(11月14日~11月20日)刊登文章《語言障礙》,談及目前美國新聞界人士在英語新聞寫作中所遇到的語言問題。過去美國報紙在語言使用上都有各自的《指導手冊》,明文規定哪些語言可以使用,哪些語言不能使用。但現在時代發展了,有些過去認為不應使用的文字現在也經常出現在報紙上。關于這個問題,美國的一些大報、主要的電視臺和電臺非常關注。另一篇文章題為《讀一讀》,認為《費城每日新聞報》是一份朝氣蓬勃的報紙,它通常刊登大量的體育新聞,用態度鮮明的標題來突出處理,因此在這個他們稱之為家的城市有著十分良好的聲譽。但是該報的主編杰克·斯坦伯格提出,他要把這張報紙變成一份市民的改革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