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富小傳
孫耀富,出生地距骨笛出土地舞陽賈湖遺址僅10里之遙。家鄉的風土人情和農民樸實無華的性格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1986年在舞陽縣任宣傳部新聞科科長,1986年調漯河內陸特區報社工作,現任副總編輯、主任編輯。有《地市級黨報如何面對新世紀》等10多篇論文在《新聞戰線》、《新聞業務》等刊物發表;《黨報要在競爭中辦出特色》等2篇文章獲全國黨報系統研討會優秀論文獎;調查報告《步入沼澤入坦途》在《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發表后,被國家科委、國家衛生部評為醫改論文二等獎。2000年,被授予全國發行先進個人稱號。
《漯河內陸特區報》是中共漯河市委機關報,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張內陸特區報。她是黨報,卻有著不同于一般地市級黨報的辦報方法和模式;是特區報,卻不沿邊、不靠海,遠在中原腹地,與沿海經濟特區的特區報有著不同的風采。十多年來,《漯河內陸特區報》注重學習沿海特區和兄弟地市黨報的辦報經驗,立足本地,結合市情,興利除弊,摸索前進。她以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我國報林中的一枝紅杏。
《漯河內陸特區報》創辦于1986年7月1日,前身是《漯河報》。1992年初,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漯河經濟改革步伐,決定在漯河創辦內陸特區,享受同沿海經濟特區同樣的優惠政策;同年,國務院又把漯河作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市。一系列優惠政策,給漯河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為了擴大內陸特區的知名度,漯河市委把《漯河報》更名為《漯河內陸特區報》,要求立足本地,面向全國,辦出特色。我們辦報人決心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為漯河內陸特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當好喉舌,打響內陸特區這塊金招牌。我們注重突出重點,在特色上巧做文章,顯現出“特”在何處。
立足本地,以農促富做文章
漯河轄三縣一區,全市240萬人口,農業人口占200萬,是典型的農業市。漯河工業基礎薄弱,科技含量低,而該市的支柱產業是食品加工、皮革加工和造紙。漯河的支柱產業無一不和農業有關,離開農業,漯河的工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是,前幾年由于生產資料漲價過猛,農民看種地無利可圖,青年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個別農村出現了擱荒現象。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農業生產不景氣,必然給工業生產帶來后患,影響特區經濟持續發展,于是,《漯河內陸特區報》決定加大對農業的報道力度,正面宣傳種植養殖等典型。為了大劑量、多角度、全方位報道農業,我們專門設立農村經濟部,開辟農村經濟版面,及時為農民提供科技致富信息,設立田野風、科技天地、鄉村干部談經驗等專欄。根據農作物生長時令,我們請農業專家撰文講課,引導農民科技種田,喚起農民的科技意識。農經部主任梁銀寬深入郾城縣黑龍潭鄉養殖專業村,寫出了《雞鳴鴨唱鬧龍潭》的報道,道出了養殖致富的道理,全鄉農民紛紛效仿,使龍潭鄉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基地。羅干等中央領導同志來漯視察時,給予高度評價。臨潁縣巨陵鎮引導農民科技種田,大搞科技園區建設,農民收入連翻番,成為全國十大農業科技園區之一,受到農業部及省委領導同志的表揚。臨潁縣龍堂村、北徐村在農業科技園區巧做文章,引進日本、以色列等國先進設備和優良品種,發了種地財,成為全國聞名的小康富裕村。今年8月,中央書記處書記曾慶紅來漯視察并稱贊全國人大代表、勞動模范、龍堂村黨支部書記郭自安是農民致富的領頭人。臨潁南街村靠土地發家,現在已擁有中日、中德合資企業10多個,年產值20多億元,成為全國農村的一面旗幟。漯河內陸特區報以獨特的方式對農業進行全方位報道,顯現了科技型農業、外向型農業在內陸特區中無窮生命力,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為工業插翅騰飛,讓世界了解漯河
《漯河內陸特區報》在加大對農業報道力度的同時,大力宣傳外向帶動戰略,讓漯河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漯河。這是在唱響主旋律,打響主動仗之后報道的又一特色。
1992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漯河試辦內陸特區,漯河怎樣才能快速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虎頭,為全省全國特區經濟發展提供經驗?漯河市的決策者分析認為,漯河不沿邊,不靠海,缺乏礦產資源,要想加快發展,必須借助外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1992年之后,漯河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廈門等地舉辦招商引資會議,擴大漯河知名度。《漯河內陸特區報》注重在“招”和“引”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為漯河對外開放的窗口。為了學習外地知名企業管理經驗,我們先后派出記者深入邯鋼、洛玻等先進企業采訪,寫出文章在他山石,外來風等專欄發表。另外,報社經常派記者深入企業調研,分析本地工業企業存在的差距,及時提出整改措施。1998年,本報組織市內外知名專家對全市大中型虧損企業進行會診,開出良方,結合工業改革,配發10篇評論,為改革造勢。同時,漯河內陸特區報還把市委、市政府每年在外舉辦的招商會作為宣傳漯河的良機,大力宣傳漯河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文物古跡,吸引外商紛紛來漯投資。1996年,漯河在香港舉行招商會,本報為了向外商展示漯河形象,組織40多個版面,在港廣為宣傳,受到中外客商稱頌。他們通過《漯河內陸特區報》了解了漯河,當年,招商引資額達到6億多元,香港華懋集團一次向雙匯集團注資2.7億元,意大利、日本、美國外商紛紛向雙匯集團投入高新技術和國際先進生產設備,使雙匯集團真正成為匯集世界高科技、匯集世界新工藝的跨國經營集團,一躍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品牌的亞洲最大的肉類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去年,雙匯集團又投資10多億元,興建食品城二期工程,今年年初已投產見效。雙匯集團利用外資和國際先進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不僅在國內稱雄市場,產品還遠銷歐美和俄羅斯等國,成為河南出口創匯大戶。今年前10個月,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雙匯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萬隆說:雙匯的發展,應給《漯河內陸特區報》記頭功。
《漯河內陸特區報》認真總結內陸特區企業改制經驗,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經濟時報》主要位置刊發,《中國經濟時報》評論稱:在企業轉制建制方面全國有兩面旗幟,南有順德,北有漯河。
讓內陸特區這塊金牌子成為漯河的名片
《漯河內陸特區報》在連打農業報道和實施外向帶動兩大戰役之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注重提高城市品位上,目的是迅速叫響內陸特區這塊金招牌,提高漯河的知名度。1998年,漯河市獲全國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和河南省園林城市稱號,接近國家園林城市標準。但是,損壞綠地和城市衛生設施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些事件,《漯河內陸特區報》以提高市民素質為突破口,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對損壞綠地和城市衛生設施的現象予以曝光評論,開設“建設家園、愛我家鄉”等欄目,配合市委宣傳部,開辦文明家長學校、文明農民學校,對市民廣泛進行內陸特區行為規范、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多次開展“萬人治臟”活動,在窗口行業開展“文明禮貌月”、“文明示范窗口”、“我為漯河添光彩”等系列活動。今年元月開始,報社每月舉行一次“文明市民”評選活動,使市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舉止文明,禮貌待人。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漯河根據城市自然特點,以沙、澧兩河九橋為依托,精心設計,圍橋造景,在凈、綠、亮、美上做文章,沿河布綠,廣設景點,并在城市入口處興建植物園、林網帶,經過《漯河內陸特區報》廣為宣傳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有60多個單位達到花園式單位,人均綠地超過10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接近40%。亮化工程的實施,使沿街建筑群體風格各異,黃河路、交通路不夜城霓虹燈閃爍,兩河清水碧透,九橋盡顯風流,沿河游園曲徑通幽,千姿百態。來漯視察工作的中央領導同志說:“好一派維多利亞港灣的縮影,漯河具有歐美國家田園風光的味道。”
由于《漯河內陸特區報》辦報人善于謀劃,敢于創新,報紙以語言潑辣、戰斗力強、版面新穎等特點聞名河南報界,在報林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