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貴
“五種新聞不報道”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是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同一個標準,也是地方政府和黨委對自身的約束。不過,這些限制,是否符合新聞規律?而且,是否真的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呢?
第一,先來看什么是新聞。國內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也有的說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國外有人說“新聞就是把最新的現實現象在最短的時間間距內連續介紹給最廣泛的大眾”。可見,新聞這一概念的內在要求就是向廣大公眾迅速傳播事實。而衡量一件事實是否值得報道的標準是什么?眾所周知,是在于這件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也即其中所包含的能夠滿足社會對新聞需要的各種要素的總合。這些要素包括:真實、新鮮、重要、接近、趣味等,這些要素,又以人民的需要為核心。可見,如果一項事實為人民所關心,同時,這項事實又具有真實、新鮮、重要等新聞價值,那么,根據新聞的目的、要求,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情況下,就應該予以報道。
第二,再看這“五種新聞”的內容是否為人民關心,人民是否需要知道,它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顯而易見,市委的工作,對當地,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跟老百姓也是息息相關的。不論是“正干的”,還是“正想的”,或者是“會上研討的”、“上面匯總的”、“干擾中心的”,都與老百姓息息相關,因此老百姓都想知道,也應該知道,當然也就應該報道。
第三,看看是否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權。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有權知道當地正在發生什么、可能發生什么。而限發“五種新聞”,等于切斷了他們了解這些情況的渠道,讓老百姓只知結果,不知過程;只知片面,不知全面。
第四,看看是否有利于群眾監督。要監督,首先得了解監督的對象。如果這個不報,那個不報,群眾對事情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怎么監督呢?如果正做、正想,正研究的事情不讓群眾知道,群眾就無法從一開始實行監督。如果吃不準群眾歡迎不歡迎,那么更應報道,好聽一聽群眾意見,該停止的馬上停止。政務公開已提倡多少年了,不就是為了這個么?
我相信,幾位市委書記對“五種新聞”不報道的提出,是出于對假大空新聞的不滿,是出于改變社會不良現狀的良好愿望。作為“矯枉過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可是,我們應該看到,數字出假,不是新聞報錯了,而是一些人求政績胡編亂造的結果,應限制的,不是新聞,而是弄虛作假出數字的人;至于“正在想的事”,應限制的也不是新聞,而是官員的胡想和好大喜功;而報道了,才可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與批評,從而防止這種胡想與好大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