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戈
1869年,當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的歷史煙云剛剛散去半個世紀,列夫·托爾斯泰就以他的不朽之筆,寫下了描敘此役的史詩般巨著《戰爭與和平》。在書里,托氏用了整整九個章節的篇幅,形象地再現了那場叫拿破侖觸盡霉運、吃盡苦頭的著名的“莫斯科大火”。
這場大火,起于侵俄法軍進入莫斯科的當晚,1812年9月14日午夜時分,也有說是從城陷的前一天起火的。熊熊烈焰一直燒了五個晝夜,把莫斯科四分之三的建筑物化作了一片瓦礫。
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火究竟是如何燒起來的?史學家們一直眾說紛紜?;蛉帐悄闷苼鍪孪扔杏媱?,要毀掉這座歐洲名城;或曰是酗酒肇事的士兵縱火打劫所致。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它出于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的大膽策略,是俄國人焦土抗戰、困死敵寇的一記非凡“出手”。
但托爾斯泰不這么看:“不管法國人怎么愿意歸罪于俄國人的野蠻,俄國人則歸咎于拿破侖的暴行,或者,后來又把英雄的火把硬塞到自己人民手里,可是那場大火不可能有這種直接的原因?!蓖形虒懙溃骸澳箍频闹鹗怯捎跓煻贰N房、篝火、敵軍士兵的粗心大意?!?《戰爭與和平》第三冊第三部)
他的這個樸直的觀點,雖然沒有了為著抗敵而自焚其都的那種壯麗光環,未免讓人有點失望,但畢竟要合理、可信一些。因為前者固然悲壯駭世,但從當時特定環境下俄羅斯國人的心態和民族感情來細細推究,終歸不大講得通。后來,以治史謹嚴著稱的美國史學家卡爾頓·海斯也在他那本《近代歐洲政治文化史》中,提出了與托氏幾近吻合的研究結論:“莫斯科之火,初由居民不慎,延燒及于商品陳列所之酒精化學品部分,遂一發而不可遏,全城皆成廢墟?!?/p>
的確,正如托爾斯泰所言,“莫斯科之所以被燒毀,是由于具備了燒毀的條件”——
這座始建于1156年的俄羅斯古都,地處森林稠密的東歐平原,數百年來人們習慣以木結構為城市建筑的骨干,故有“木屋市”的別名。一直到17世紀末,全城除了克里姆林宮等少數石建筑,木屋仍比比皆是,不說王公巨富的豪邸,就連沙皇的宮殿,也依舊保持著傳統的木構風格。城鄉民宅內,大多用松明、蠟燭或油燈照明,又少有煙囪,炊煙直沖屋頂,把房子都熏黑了??梢姡抢锼奶庪[伏著火災之虞,也確實屢屢發生過全城性的大火。1701年,彼得大帝曾下令禁止在莫斯科蓋木房,但收效似乎不大。一次,皇宮新落成的一座木宮殿失火,不單燒了房子,還把彼得羅芙娜皇妃4000多件華貴的衣物也“報銷”了。
而上述那場俄法戰爭中的大火發生之前,按照《戰爭與和平》的描敘,“即便房屋主人和警察都在的情況下”,莫斯科的“夏天幾乎每天都有火災”;整個城市可憐兮兮地僅備有130架“陳舊的救火機”。在這樣的“一座木結構空城”里,一旦居民逃散,“在那里煮飯的是一群陌生人”,托翁問道:“火災的可能性該增大多少倍呢?”
據說,經歷了那次反拿破侖的戰火洗禮后,莫斯科當局痛心疾首,終于下狠心棄“木”用“石”,以新的思路重建自己的城市。歲月滄桑,星移物換。今天,當人們為這座歐洲名城高樓巍峨、大廈林立的雄姿慨嘆的時候,會不會還記得昔日托爾斯泰筆下那座“木屋市”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