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蔭
20世紀九十年代初,人們在非洲發現了一個名為貝拉爾族的部落實行食葬。那里的人把本族死者的遺體分而食之,葬于生者腹中,象征死者又在生者心中復活了,又重新回到部族里來,和大家共同生活。每當那一個人瀕臨死亡時,他都希望大家能“享受”這種食葬,希望自己的靈魂仍然活在本族人的心中。
當一個人病得快要死了,全族人都很關心,也很焦急,各家都送好吃的去慰問。與此同時,食葬儀式也在著手準備。人一斷氣,就有人哭泣著到各家去報信,族人都紛紛奔去。在熱帶高溫下,遺體很容易腐爛,不能停留太久,于是,在族長的主持下,盛大的食葬儀式即刻著手開始。
先是移尸,由青年人抬著遺體,走向一間被當作臨時“靈堂”的大房子。房子的中央鋪著新鮮的樹葉,遺體就放在樹葉上。遺體四周遍插著各種顏色的鳥翎和羽毛,象征死者的靈魂插上鳥的翅膀,飛向極樂世界,然后再飛回故鄉。移尸完畢,由族長主持向遺體告別。全族人圍立在遺體兩旁,在族長的帶領下,念著咒語,表示為死者祈禱冥福。緊接著,族人們發出一片哭聲,哭完后,就開始分尸。只見族長手執一把鋼刀,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刀尖刺入尸體的胸膛,然后一直劃到腹部。這時死者的腹部就像被捅破了的氣球,發出“卟”的一聲,內臟立刻外露,但并未出一滴血。只見族長把手伸進死者的胸膛里,掏出心臟,之后再伸進腹腔,掏出其他內臟,接著,再把四肢分割開來,割成一塊一塊的肉塊,然后把肉塊分配給在場的全族人生吃。
分肉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規矩。大腿肉多的部分分給死者的家屬,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分給死者的兄弟,心臟分給族長,頭部分給死者的孩子,腹部分給部族各家,陰莖和睪丸分給死者親屬中的年輕女人或已婚未孕的婦女,胳膊分給獵物最多的獵手。大塊分配完畢之后,再由各家細分成許多小塊,這時就開始吃起來。吃的時候,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很認真嚴肅,默默無言。母親們把肉塊用嘴嚼啐,再喂進小孩的口中。大家細嚼慢咽,整個食葬過程要歷時兩個多小時。
貝拉爾族的葬法是祖先留傳下來的,自古如此。只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死者,分食的部位有所不同。死者如果是女性,她遺體的乳房部分要分給正在哺乳的婦女,以便她們能多產奶,好給孩子哺乳。若是年輕的獵手在狩獵中犧牲了,他遺體的頭部和眼珠子要分給全族優秀的獵手吃,以保護他們狩獵的安全,以便在打獵時眼睛更明亮,目光更敏銳,頭腦更清醒,能捕獲更多的獵物。
食葬儀式結束后,參加葬儀的全體族人均破涕為笑,每個人都沒了眼淚,個個都面帶笑容,他們高興的是,死者又在他們心中復活了。貝拉爾族是一個友善的民族,他們分食本族死者的遺體,只是他們的一種信仰,一種風俗,表達盼望死者重返本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