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嗣弘等
彭某是國有某化工廠的職工,因對本廠廠長工作不力,多次決策失誤,導致企業重大損失不滿,便將有關情況整理成書面材料,向職工代表和各科室散發,要求召開職代會罷免廠長,并征集了100多人的簽名。為此,廠長大為惱火,指責彭某在廠里制造混亂,影響了生產,要他徹底承認錯誤,寫出深刻的檢查。彭某認為自己是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存在任何錯誤。廠長便主持召開黨政工聯席會議,決定將彭某辭退。并在會后下發了“關于對彭某予以辭退的決定”,停發了彭某的工資。彭某不服,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撤銷廠務決定,補發工資,并賠償經濟損失。
仲裁委員會認為:根據我國《企業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只有職代會選舉的廠長,才由職代會罷免,政府主管部門委任的廠長,則由主管部門免職。彭某明知本廠廠長是由政府主管部門任命的,仍散發材料,征求簽名,要求召開職代會罷免廠長,其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客觀上造成了廠里管理程序的混亂,影響了生產。因此,廠長對彭某予以辭退,并無不當之處,故裁決維持廠長對彭某的辭退決定。
彭某不服裁決,向轄區的人民法院起訴。法院經審理認為:辭退是用人單位強行終止與其形成的勞動關系的一種行政處理方式,適用于對有嚴重違紀行為的勞動者的處理。彭某采取的方式雖然不符合罷免廠長的法定程序,應給予教育,但其行為的性質,仍屬于行使正常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權利,不屬于違紀。參與民主管理,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權利,化工廠的辭退決定,沒有事實和法律的依據。故法院最后判決:撤銷被告人“關于對彭某予以辭退的決定”,并補發原告彭某的工資。
不得隨意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李小木
華某等3人應聘到某鞋廠工作,經試用1個月后,正式聘為該廠的員工,并約定了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勞動紀律等,但未簽訂勞動合同。在此后的3個月的時間里,廠方都按月支付了足額的工資。但從第4個月開始,廠方以產品銷路不好,貸款回籠困難等理由,一再拖欠員工的工資。期間,華某曾趁市勞動監察大隊下廠監察之機,反映了該廠拖欠工資的情況,監察大隊即與廠長交涉,要求廠長按時結清所欠工資。廠長當面答應,過后仍然拖著不予解決。華某等人無奈,只好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廠長支付拖欠的工資、并補償經濟損失。
廠方辯解說:雙方未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對工資的支付時間沒有確定的書面依據。加上廠方確實存在困難,不屬于無故拖欠,待經濟情況好轉之后,一定會結清全部所欠工資。
仲裁委員會經調查查明:申訴人與被訴人雖然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申訴人提供的前幾個月的工資單證明,每月五日為工資支付日,工資額為固定工資加挺成,被訴人共欠申訴人6個月的工資。仲裁委員會認為,被訴人無敵拖欠申訴人的工資達6個月之久,違反了我國《勞動法》的規定,故裁決被訴人支付所欠工資給申訴人,并付給所欠工資額25%的經濟補償金。
勞動報酬是勞動者的勞動所得,我國法律給予了嚴格的保護。《勞動法》第五十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先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勞動部發布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先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于工資報酬的25%的經濟補償金。
試用期內不能隨意解除勞動合同
余剛
某大型購物超市因擴大營業面積和經營業務量,需增聘若干名營業員,通過媒體發布廣告后,招聘了30名女營業員。超市以統一的合同分別和應聘人員簽訂了勞動合同,合同期限為3年,試用期為3個月。但試用1個月后,購物超市經綜合考慮工作量、客流量等因素,認為超市只需20人就足夠了,遂與單方面決定解除其中10人的勞動合同。被解除合同的女營業員們認為不公平,決定依法維護自己的勞動權利,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用人單位必須履行勞動合同。
購物超市辯稱: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第四條明確規定,在試用期內,超市與營業員均有權隨時與對方解除勞動合同。因此用人單位是依約行事,合理合法,請仲裁委員會維護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
仲裁委員會經調查核實認為:根據我國《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雙方簽訂的“在試用期內,隨時可以與對方解除合同”的條款,顯然違背了法律規定,故該條款無效。而被訴人又提不出申訴人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證據,僅以不需要這么多人為由單方面解除與申訴人的勞動合同是毫無道理的。最后,勞動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撤銷被訴人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安排申訴人員上班工作。
勞動者傷殘可享受哪些待遇
洪小毛
安某的叔叔在某建筑公司工地攬到澆注樁柱的包上,便約安某及其他5人做幫手。在澆注混凝土時,支架突然倒塌,安某被摔成重傷,住院20天便花費了醫藥費近2萬元,后來建筑公司便以種種理由停止繼續支付安某的醫療費等。安某家人及叔叔只好四處借錢為安某繼續治療。治療結束后,經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對安某傷殘程度的鑒定,結論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三級殘”。于是,安某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而被訴人某建筑公司認為,本公司和申訴人安某沒有直接的勞動關系,澆注樁柱的工程只是承包給安某的叔叔,而安某是受雇于他的叔叔,其叔叔應負有賠償責任。而且公司已支付了近2萬元的費用,已盡到了道義上的責任。
仲裁委員會經調查核實認為:澆注樁柱工程是被訴人整個工程的一部分,安某叔叔的承包屬包工性質,工程材料、技術質量,安全保護等都應由被訴人負責,故申訴人和被訴人存在事實上的勞動關系,被訴人對申訴人的傷殘應承擔責任。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者,可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七條規定:職工因公負傷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工傷職工治療工傷或職業病所需的掛號費、住院費、醫療費、藥費、就醫路費金額報銷。第二十條規定:工傷職工經評殘并確認需要護理的,應當按月發給護理費。第二十二條規定:職工因公傷殘被鑒定為1~4級的,享受以下待遇:(一)按月發給傷殘撫恤金,標準分別為本人工資的90%~75%,其中三級80%;(二)發給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相當于傷殘職工本人18~24個月工資,其中三級20個月。據此,仲裁委員會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依法裁決如下:安某為三級傷殘,被訴人應按月發給安某工資的80%作為傷殘撫恤金;一次性付給安某20個月工資的傷殘補助金;按月付給安某200元的護理費。
雙方服從裁決,未提出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