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嬰兒潮的第二代大量涌入各大學、研究所,導致全美國著名學府及一些最近進步快速的大學無不更慎重精選學生。頂尖學府不再視成績為入學惟一標準,如哈佛大學不但評量學生的各項潛力,更特別注重年輕人的社會使命感與曾經熱心服務社會的人生經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在近年十分重視申請者的團隊領導力。美國一流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已由如何選擇優異人才變為怎樣薰陶出對社會有深遠貢獻的人,要求學生有寬廣的視野、己立立人的襟懷、人文素養、關懷社會弱勢族群需要,以及利益沖突中有所不為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等等。
無可諱言,如今家庭、宗教與學校對年輕一代的正面影響力遠不及同輩壓力、大眾傳媒、電影動作片的潛移默化及隨手可得的非經篩選的網絡資訊。另一方面,美國發生白宮水門事件后,社會各界人士猛然驚醒在愈重大權責處,民眾對領導人的道德標準要求也愈高,因此放眼各專長領域,自企業家、律師、政界人士、教師等等,無不需要高度的自我要求倫理準繩,職權愈高者顯然在有形與無形的言行之間對年輕一代有更深遠的“身教”功能;他們的專業良知判斷、超然公正立場應勝于主觀意識與金錢名利的誘惑,社會正義應遠重于個人私利。因此,高等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術的傳授,因此比小學與中學教育更需要深植年輕人心靈的道德理解,以適應錯綜變化的未來時代需求。
事實上,美國頂尖學府的大學校長與教授們過去在提升高品質人格教育上就是扮演主導角色。1871年耶魯大學校長波特·挪亞在就任演說時即指出:“大學聘任教師時尤應注重老師的人格特質是否有激勵、帶向光明作用?!敝ゼ痈绱髮W在哈柏校長與赫金斯教務長時代發起“名著精讀”活動,提升年輕人的人文心靈與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哈佛大學除了在法、商、醫、教育等各學院開始推動專業倫理方面的研究所課程之外,更在大學部通識教育學程中列“道德理解”為其必修范圍。哈佛大學甚至推出一門課,教授整學期在談“正義”,以使優異學子出了校門后,在各種考驗中,仍能頂天立地,保持良好的道德水準。
*((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