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慣例來說,亞洲追隨潮流、蜂擁而起的網上零售商們應該無時不刻受到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威脅。但波士頓咨詢集團(BCG)調查發現,亞洲多樣化的文化和語言令外國公司裹足不前。報告顯示,去年亞洲網上銷售額達到28億美元,但其中只有14%產生于外國網站或外國品牌的當地網站。亞洲當地的網上零售商在市場上占支配地位,因為它們了解并能迎合當地習慣和偏好。
這是為什么呢?在亞洲建立有當地特色的網站、提供有效的信息和產品對于外國零售商來說,是一項耗資巨大且非常復雜的工程。因為亞洲國家各自的習慣偏好差別極大,網絡的普及率也截然不同。例如,調查顯示,在印度,音樂和電視產生網上零售大部分的收益;而在東南亞,產生巨大收益的是旅游;在中國和韓國,金融經紀的收入占了最高比例;而在日本和澳大利亞,軟硬件獨領風騷。同時,運輸也是個問題。在亞洲當地開設商店耗資不菲,而且將產品飄洋過海地運到亞洲,其運費成本只會造成價格的升高。
還有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產品的退回。BCG顧問羅伯特·艾薩克斯指出:“亞洲的購物者認為在外國網站上購物風險更大,同時退貨過程也更復雜。”盡管這些障礙將令跨國企業被拒之門外,一些亞洲電子商務觀察家們卻認為,這種狀況可能將不再持續。但前路依舊漫長,美國一些擁有著名品牌及雄厚資金的跨國企業,已經開始為不久后在亞洲建立當地化的網站而傾注人力物力。
*((芝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