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顯示,在美國如今擁有信用卡的人數幾乎與擁有駕駛執照的人數相當,而擁有信用卡的人則是擁有有效護照人數的3倍以上。一個美國人平均擁有的信用卡大約有五六張。信用卡在美國發展如此之快,其方便人們生活的程度簡直令人吃驚,如今人們使用信用卡購買幾乎所有的商品與服務,上餐館吃飯,去百貨商店購物,到加油站加油,甚至打心理醫生熱線電話等,幾乎都可以用信用卡。
不過正如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一樣,信用卡也給人們帶來不少問題,例如讓花錢如流水的人背上沉重的債務,為欺詐以及信譽的盜用大開方便之門等。
到今年2月,信用卡已經誕生了50周年。盡管存在各種憂慮,但用“利大于弊”來定義其對社會的功過應該是較為恰如其分的評價。
信用卡前身
50年前的一天,弗蘭克·麥克納瑪在紐約曼哈頓一家名為“少校屋”的餐館用餐完畢,當賬單送到餐桌之后他才發現,自己的錢包沒有隨身帶來,當時只好由太太付賬。這位有心的商人不但將此令人窘迫的經歷記在心里,而且還從中獲得了創業的靈感。
后來,麥克納瑪再到這家餐館用餐時,在一張小小的硬紙卡片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對餐館說,他希望像其他私人俱樂部那樣,先留下簽名后付賬。麥克納瑪是該餐館非常熟悉的客人,因此他們非常樂意接受這一想法。餐館欣然接受其稱為用餐者俱樂部卡的建議,使麥克納瑪大受鼓舞,于是便與其律師一起,創辦了用餐者俱樂部卡公司。如今,該俱樂部已經被著名的花旗銀行擁有。
該俱樂部首先發行了200張卡,主要是發放給麥克納瑪的朋友與熟人,當時曼哈頓的14家餐廳接受這種卡。一年之后,該公司估計,全美42萬人擁有該公司的簽賬卡,接受該卡的公司發展到了330家以上,當時的年費為3美元。簽賬卡與后來衍生出來的信用卡不同的是,持卡人每個月的支出必須當月付清。
信用卡誕生1951年,由當時紐約富蘭克林共和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正式登場。這種信用卡允許消費者每月分期付款,但是要收取利息,后來這家銀行演變成了歐洲美國銀行。如今半個世紀已經過去,當年的簽賬卡已經有了數以百計的“后裔”,除了銀行之外,許多零售商例如希爾斯百貨公司等也發行自己的信用卡。而且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還有了利用電腦芯片記憶用戶資料的聰明卡(SmartCard)等。
網絡購物的興起對信用卡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今年1月,有人在網絡上盜竊了成千上萬個信用卡號碼后,人們對這一問題更加擔憂,因此創造出安全可靠的信用卡將至關重要。久享盛名的美國運通公司開發的藍籌信用卡,是一種可以記憶持卡人數碼身份的智慧型信用卡。它提供了在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中的購物安全。*((趙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