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隔幾年就選一個“瑪麗安娜”作為共和國的象征。誰被選中,羅浮宮的雕塑室就要以誰為模特,制作一批“瑪麗安娜”半身雕像,放置在城鄉各個政府里。
1792年法國流行的一首歌用《瑪麗安娜》象征共和。1797年平息果月政變后,當時的政府為了求個吉利,正式決定以“瑪麗安娜”為共和國的象征。
1846年,法內政部第一次組織了評選“瑪麗安娜”的活動。普法戰爭以后,“瑪麗安娜”的半身雕像取代了當過俘虜的皇帝拿破侖三世的雕像。
過去,“瑪麗安娜”通常由全國市長協會選定,去年第一次改為選舉產生,由全國3萬多名市長等人正式投票。結果,民主范圍大了,是非也就多了,釀成了一場小小的爭論。許多人認為,選“瑪麗安娜”的活動正在變味,越來越像選美。
長期以來,“瑪麗安娜”都是不具姓名的美貌女子。1969年,影星碧姬·芭鐸當上“瑪麗安娜”后,“瑪麗安娜”開始有名有姓了。隨著商業化風潮日甚一日,“瑪麗安娜”成了影視界漂亮小姐們的角逐對象。歌星米海伊·馬蒂厄、模特伊奈絲、影星卡特琳·德納芙和蘇菲·瑪索都當過“瑪麗安娜”。
今年的“瑪麗安娜”,推出的五名候選人又全是頂尖美人:兩個時裝模特、一個歌星和兩位電視節目主持人。
對此人們反應不一。許多報刊指出,選“瑪麗安娜”本來是件嚴肅的事,而今變得越來越低俗,成了不折不扣的選美,甚至是裸體美人大表演。吉倫特地區女市長協會呼吁,不要總是選那些商業美人,而應選出真正能夠代表共和國的典型,比如女宇航員克洛蒂婭,她在男性領域里取得了成功,而且長得也很漂亮。
還有人提出,選舉女性象征共和國是否合適?因為從歷史的角度看,法蘭西共和國并不重視女性,法國婦女1944年才獲得選舉權,至今當上民選代表的仍然是少數,在各個行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男性。
盡管眾說紛紜,但馬上要改革2000年的“瑪麗安娜”選舉為時已晚,這次還得按老規矩辦。21歲的科西嘉姑娘萊蒂西婭(見題圖)奪冠,成為新的“瑪麗安娜”。
萊蒂西婭是歐萊雅化妝品公司和蓋斯服裝公司的著名模特,眼下是大西洋兩岸公認的性感女郎,上過數十家雜志的封面。她主演的影片《美麗的新世界》賣座率也不錯,現在她正在為一家電視臺拍片。如今,她又當上“瑪麗安娜”,自然前程似錦。有人說,這跟共和國有什么關系呢?*((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