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山崩地裂、海嘯怒濤萬丈、火山巖漿爆發等自然現象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災難和恐懼,美國科學家發現,在地震波里充滿了樂韻。
美國地理研究所地震學家安德魯據此譜寫了一曲《地震四重奏》,它由長號、大提琴、人聲和音及地震聲音組成,描述了引致地震的地底張力和地震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他說:“只要我們聽一下大地的音波,便知道地底的情況。”世間萬物,不管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在時刻傾聽季節深處歲月流逝的聲音,那是它們奏出的一組無聲的旋律,或者是絕望的或者是欣喜的。14年后的今天,烏克蘭官方公布當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有關數字仍然觸目驚心。據統計,在烏克蘭全國近5000萬人口中,共有336萬人遭受到核輻射侵害。現在,核電站“死亡區”內數十萬公頃的土地被政府明令禁止居民居住,但仍然有近500名居民生活在其中。他們當中大多數是核事故后被迫遷移后,又不顧政府的三令五申重返家園的老人。對于這些一生都廝守在這塊土地上的老人來說,背井離鄉恐怕要比遭受看不見摸不著的核輻射侵害更加難以忍受。這是大地的一曲哀傷。今天,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城市居民每天吸入的空氣對身體的危害相當于兩包香煙,我們又能逃避到哪里去?這個夏天,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彩蝶滿天。這些大地的音符吸引了八方的游客。人們會不時碰到一些剃光了頭、身穿杏黃色服裝、手持撲蝶網的漢子,還以為他們是做法事的和尚,然而,他們都是正在服刑的危險分子,其中不少是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犯。政府的目的是:讓罪犯在大自然里過艱苦生活有利于恢復人性,讓他們在捕捉蝴蝶過程中迸發天真善良的天性。大自然是一支交響樂,我們是音樂中的鳥兒,我們應以宗教般敬畏的心情,加倍修復被我們損壞的空間。因為,人生的全部快樂無一例外不是來自大自然。
過去100年來,數百萬人告別了農村老家,成群結隊來到城市。一位地理學教授說:“世界上一半人口進入城市用了8000年。現在預言是,再過不到80年,剩余的人也將完成這個過程。”而一些專家認為,由于對城區生活不滿意和受新技術的影響,主要西方城市的人口可能在今后10年內逐漸減少。全球通信、因特網和電視會議的日益改進使人們完全可以離開以往的城市辦公樓,到郊區或鄉下的家里工作。無論在世間的哪個角落,只要感受到大地的心音,只要聽到星空的夢囈,只要看見夜行者的背影,再質樸也會變得靈秀,再古厚也變得鮮瑩,在天地的撫摸中保蘊創造的靈性和恣放通脫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