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新漢姆區的壞蛋們覺得,都是攝像機惹的禍。一臺臺敏銳的攝像機監視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一旦發現可疑人物,立即給當地議會大廈內監控熒屏前的工作人員和警局發出警報。在新漢姆,有240多臺監視攝像機晝夜不停地監視著一些罪案易發點。這些加裝了“面孔識別”軟件的攝像機能自動識別數據庫中記載的100名當地臭名昭著的流氓的面孔。拜其所賜,排在頭幾位的流氓已逃離這一地區,當地的犯罪率15年來首次低于倫敦其他區。
這種攝像機在全英國有100多萬臺,政府為此投下巨資。它們監視著公民的活動,有人計算,一個上班族從早上出門上班到晚上回到家,其間會被攝像機拍下300次。也許有人會說這侵犯了公民的隱私,但它卻使任何公共犯罪失去鋒芒,甚至減少70%的犯罪。難怪首相布萊爾也對此大加支持。
現在,攝像機正監視著停車場、電話亭、電梯,甚至某些公廁。有些公共汽車上裝有6部隱蔽的鏡頭。此外,在所有通往市中心和商業區的道路上,天線桿的頂端都裝有攝像機,能拍下每位司機及他的車牌。這項技術非常先進,最新版的面孔識別軟件能在一秒內瀏覽數據庫中的100萬張面孔。
有批評家告誡說,當局不久就會把這些圖像和資料用于一些與日常法治毫不相關的目的。英國對隱私權并沒有明文規定。提供“面孔識別”軟件的美資公司Visionics的蒂姆·彼俊說:“其他歐洲人都覺得攝像機絕對是侵犯隱私權;而英國人則習以為常。”政府并不擔心有人反對。犯罪率在上升,他們認為,絕大多數英國人相信行之有效的應付措施比任何對隱私權的渴望都重要得多。
但這種攝像機并不能阻止某些最普通的犯罪。當阿飛們帶著滿肚啤酒離開夜總會時,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是否被拍攝下來。而那些狡猾的小偷和流氓在政府安裝第一臺攝像機時,就已遷往外鄉了。因此,犯罪只是轉移了,而不是消除了。
但攝像機的功勞不能忽略。英國人清楚記得1993年拍下的畫面。利物浦2個10歲大的男孩在一條購物街上誘拐一名蹣跚學步的男孩詹姆斯·巴克勒。幾小時后,這小男孩被毆打致死。盡管攝像機沒能阻止這次謀殺,卻加快了逮捕兇手的進度。在新漢姆,市民以壓倒性的多數支持擴大攝像機的監看范圍。
*((彭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