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猖獗的盜版和從網上免費下載音像作品的行為,美國的娛樂業已經團結起來,準備打一場反擊戰了。這場戰役的序曲可能要算以下幾起訴訟案:8月中旬,好萊塢通過司法過程,成功擊敗一個黑客記者,該記者向網迷提供免費下載軟件,讓網迷們攻擊加密的好萊塢DVD電影網站;9月初,寰宇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起訴音樂網站MP3.com,聯邦法官已判MP3.com有侵權行為,將對其罰款2.5億美元;7月底就已開始的Napster侵權案,雖然現在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但是案件正朝著有利于傳統娛樂公司的方向發展。
法院的判決很少如此一邊倒,被指控的網站因為不服也在繼續上訴。但是,不論這些案件的最后結果如何,哪怕Napster這樣的網站關閉了,音樂迷們依舊愿意從其他網站上直接下載或交換音樂,而不必通過傳統的唱片公司。這一下將傳統的娛樂公司也逼上了網,并且開始采用一些“數字權利管理”工具。娛樂公司希望這些新的網絡安全技術,能夠幫助自己獲得通過法律途徑無法獲得的網上版權費。
保護網絡版權,技術來幫忙
其實,加密技術不是什么新東西,但是直到1997年夏季DVD碟發行高峰期之前,它才被電腦系統“接納”。雖然微軟公司不敢斷言自己的新版電子書軟件有“黑客防護罩”,但是它聲稱任何人要想破解該軟件,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LockStream公司也說自己的軟件具有類似功能,而且新線電影公司(New Line Cinema)在網上發行新片時,采用了LockStream公司的軟件。
其他電影制作室、唱片發行公司等娛樂企業,也都希望自己的產品在網上能有一個電子強制裝置,使公司在版權費上不要損失太大。而專門從事網絡版權保護的Magex公司,看準了這是一條發財之路,于是和寰宇音樂集團簽訂了協議,由它來負責“寰宇”的網上發行事宜。Magex公司先讓顧客在網上免費聽幾個“寰宇”的音樂作品,過一段時間后,除非顧客付錢,否則永遠無法從網上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這一招還真靈,為了自己喜歡的音樂,顧客往往舍得掏腰包。
讓你無限接近,卻無法完全擁有
網絡版權研究的先驅人物,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簡·吉斯伯格認為,什么事物都可能消失,可版權卻不會,未來,通過網絡,你只要交了版權費,就可以任意使用網上的某個作品,你不一定非要得到這個作品的實物不可。比如,你可以在網上任意聽某個歌星的歌,但是你不一定要擁有他的唱片。雖然只能享受作品,不能擁有它,但是你一樣開心。今后,人們收到網絡版權費賬單將會像現在收到電話賬單一樣普遍。
要實現這樣的遠景,必須建立相應的市場規則,否則商家與消費者的利益都會受到侵害。目前,商家與消費者在某些問題上觀點不一致,特別是網絡版權與消費者個人權利方面。以EMI公司在網上發行音樂作品為例,它的每一張音樂碟,EMI只允許個人用戶復制兩張。但是,消費者認為這樣不合理,在支付一定費用后,復制多少張碟應該是自己的權利,商家似乎無權干涉。EMusic.com網站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消費者只要每個月向網站支付9.99美元,就可以隨意進入網站的MP3音樂文件庫,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
過度強調網絡版權,顧客不樂意
在保護自己的網絡版權上,娛樂公司可謂煞費苦心,不僅要與Napster這樣的網站較量,還要想方設法地博得消費者的歡心。他們認為,通過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可以使自己在擊敗對手的同時,穩住老顧客,甚至發展新顧客??墒牵F實卻如此的無情,目前的情況表明,消費者對娛樂公司的做法越來越不滿意。因為娛樂公司在網上設置的技術保護措施,不能阻止別有用心的黑客們,反而擋住了大批的顧客。在網絡版權問題上,娛樂公司正在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
80年代,軟件業也遇到過同樣的麻煩,軟件被侵權事件頻頻發生。當時,軟件公司奮力抗擊侵權者。但是由于軟件產品的特殊性和法規的不健全,最后軟件公司還是只能放棄了一些保護軟件不被盜用的技術設施。一些專家認為,在網絡版權保護的相關法規未出臺之前,娛樂公司可以考慮暫時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保住客戶源?;蛟S,娛樂公司的這場“反擊戰”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韋倩青編譯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海外星云》(2000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