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渡之鄉“長樂”
今年6月18日,58名中國福建偷渡客在英國多佛港被發現集體悶死在貨車里,舉世震驚。慘案中的死者大都來自福建長樂,那里因偷渡成風而出名,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偷渡大案大都與長樂有關系。
1993年轟動全美的“金色冒險號”,滿載260名福建長樂人偷渡美國,但擱淺,造成10人落水死亡。
今年4月,在香港落網的蛇頭鄭翠萍(人稱萍姐),她的主要客源即來自福建長樂。曾有4名福建人乘坐一只價值59美元的小筏子,企圖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偷渡美國,結果4人全部死亡,據說,就是這位現年51歲、其貌不揚的萍姐導演的。早在1991年,美國參議院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鄭翠萍所主持的偷渡網價值高達3000萬美元。10年間,她共組織了3000多人偷渡。
在長樂縣,青壯年都遠走他鄉,只剩婦孺務農,四川和湖南的民工卻愿意每月掙400塊人民幣,紛紛種起了長樂田,并在那里蓋起了房子。
偷渡 50億英鎊的生意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每年有30~50萬偷渡客登陸歐洲,使歐洲的非法移民人口高達300萬人。非法移民人口占了全球移民人口的1/8~1/4,可見,世界各地的偷渡活動已到了視法紀如無物的地步。
慘案發生后,英國朝野也為之震動,首相布萊爾和內政大臣斯特勞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表示將全力清除蛇頭的邪惡活動。歐盟峰會也中斷議程,專門起草聯合聲明,表示將嚴厲打擊非法偷渡。
據說,偷渡人蛇到英國的生意,每年可達50億英鎊(約76億美元)。中國人蛇到英國,每人要負擔2萬英鎊的偷渡費,其中部分須在偷渡前交清,其余部分到英國后再連本帶利分期付給蛇頭,通常要苦捱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償清,若不能如期償還,蛇頭就會將人蛇囚禁、毒打甚至殺害。人蛇到達目的地后不是脫離苦海進入天堂,而是麻煩剛剛開始。
人人都有一部辛酸史
李丹英今年19歲,3年前偷渡到英國,在中餐館打工,不久便懷孕了。一個律師出主意,安排她在分娩前到愛爾蘭鄉村居住。那里的環境很糟,又臭又臟,但她的兒子在愛爾蘭出生,就能得到愛爾蘭國籍。
生下孩子返回英國后,李丹英的身份不同了,待遇自然也不同,因為孩子的國籍,她可以有居留權。孩子出生之前,她只有糧票,現在每周可以獲得50英鎊的兒童津貼及單親津貼,夠日常消費,且英國政府為她提供免費住房。
據聞,偷渡者一般先坐火車到俄羅斯,再坐卡車或公共汽車到達英吉利海峽港口,最后再坐集裝箱貨車進入英國,其間經歷千難萬險,整個行程約需半年至一年。
阿豪今年29歲,半年前花了25萬人民幣偷渡,他先從福建乘機到香港,在那里,蛇頭分給他一本南斯拉夫護照,途經中東杜拜轉機。他滿心以為從杜拜經南斯拉夫,就可直飛英國倫敦了。孰料,到南斯拉夫只是苦難的開始,當地接應的蛇頭帶他們翻過山野和窮鄉僻壤,有些地方好像打過仗,彈痕處處,聽人說是科索沃。
他們一行人晝伏夜出,同行有一位身體虛弱者,途中一命嗚呼。還有兩名福建的妙齡少女,樣貌不錯,帶隊的蛇頭常對她們動手動腳,到倫敦后,聽說其中一人淪為妓女,處境很悲慘。
幾個月后,他們終于坐貨柜車成功混進英國。起初,阿豪在倫敦唐人街流連,希望盡快找到工作。他在福建福清市算是富家子弟,到了英國后卻淪為下等人。他曾在中餐館工作,但香港老板極度鄙視他,經常大聲訓斥他。他一度想自殺,但后來想一想,還是辭職另謀出路了。
阿豪說,他在英國西部不列士圖市有一名與他同齡的老鄉,因不堪受辱而殺死老板全家,現正在受審。
淪落底層難以自拔
有的偷渡者為了償債,加上滯留地的刑法寬松,干脆充當蛇頭,再拉些同鄉出來賺取傭金,或加入當地的黑社會,從事販毒走私的不法勾當。
人蛇中,年輕女子往往淪為妓女,在倫敦華人開設的俱樂部操皮肉生涯,據說每次交易都可獲70英鎊,但部分須交給蛇頭抵債。身強力壯的男子則到餐館打工,是華人餐館主要的廉價勞動力。近期因為倫敦的勞工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很難找到工作,許多移民便流向倫敦以外的小城市,一直失業的移民則在倫敦的華人社區游蕩,他們三五成群,咬著香煙蹲在地上,行為不雅,路人側目。
在倫敦唐人街派發傳單的阿芳,到英國19個月找不到固定工作,有時傍晚拿張折疊椅,招徠外國男性游客,替他們按摩,10多分鐘賺5英鎊,如果客人多,收入倒還不錯。但由于她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有時弄得客人痛楚不堪。干阿芳這一行當的移民越來越多,唐人街商人不勝其煩,向當局投訴影響市容,警察偶爾來修理一下,但警察前腳走,這些人后腳又繼續他們的“健康服務”。

九死一生為發財?
人們大多認為,經濟利益的驅動,是福建偷渡活動屢禁不止、前赴后繼的主要原因:組織偷渡有暴利可圖,令不法蛇頭鋌而走險;外國高工資高收入的神話,誘惑不少男女不惜以身冒險;一些偷渡客發了財,衣錦還鄉,成為當地人“效法”的榜樣破舊的村落里有偷渡客寄回的錢蓋起的豪宅,貧富差距吸引著農村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海外。福建人的“向錢看”和“向海外看”不謀而合,偷渡———“歸僑”——蓋大屋的人生三部曲,在福建變成了時尚。
福州市附近的亭江鎮,儼然是一座典型的“現代寡婦村”,村里男人為了使生活富裕,不論老少都爭相偷渡到美國。留在村內的婦女也不覺得凄苦,因為她們與偷渡到海外的丈夫或兒子都懷著同一個“淘金夢”,希望浪子有一天可以衣錦還鄉。現在,這個鎮上到處都是多層洋房,有的還有電梯和游泳池。據說,基本上都是男人們偷渡到海外拼命掙錢,寄回鄉間興建的。
以前,福建人偷渡的目的地主要是美國,但90年代中期,大規模偷渡北美情況曝光后,美國加強沿海巡邏警戒,許多福建偷渡者便將目光移向了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尤其是英國。
當地一年輕人說:“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到海外吃的苦,比四川民工到福建打工還要多。但如果10個人出去,1個人死了,大家還會走。因為在這里沒事做,只有走,特別是大家都走了,自己更得走。在福建長樂與福清,只要家里有人在海外,不管有沒有錢,別人都會對你另眼相看。否則,就會被人看不起。”
偷渡原因新解:歷史慣性
作為沿海城市,福建的經濟繁榮,社會相對安定,為什么偷渡風卻是全國最盛的?而且總是集體偷渡?有專家新解認為,經濟貧困未必是引發福建人偷渡的內因。
福建人口以客閩兩族為主,從元代外族入侵中原、明代對外通商密切(鄭和七下西洋),到清朝時中國門戶被西方打開(大批華人被當作“豬仔”運往西方)的歷史中,不難看出客閩兩族容易他遷已成為歷史的慣性。這種遷移,使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區大批崛起,并成為當地經濟拉動力的據點。
客閩人宗族性強,不容易“數典忘祖”,因此,只要國內開放的環境許可,家鄉與外界的聯系便會頻密,互通信息的結果是,呼群結伴、一同他遷的歷史慣性便又重現。中國改革開放后更是如此,不但海外,連深圳也成為客閩人遷移的熱點地方。
從這個意義上講,就不難理解福建人的偷渡現象。(西 夏)
《海外星云》(200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