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示-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邵氏門下諸影星
傅聲 凌波 胡燕妮 何莉莉 狄龍 王羽 鄭佩佩 狄娜 姜大衛 李菁 李修賢 陳觀泰 井莉 林黛
邵逸夫是雄視亞洲的電影\"大亨\",其地位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上至今仍無任何電影公司可與之比擬。
邵逸夫登陸香港
邵氏是電影世家,遠在1925年邵家已在上海經營制片業,之后轉戰東南亞,在當地創建了龐大的電影娛樂事業。
1957年,邵逸夫登陸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親任總裁。
50年代的香港國語片,出現兩大公司爭雄局面,其一是馬來西亞富豪陸運濤主理的國泰,在香港成立電懋影片公司,與邵家由邵村人主持的邵氏父子公司對壘。當時\"電懋\"正處全盛時期,邵氏父子公司明顯處于劣勢。
邵逸夫來港后,先由邵氏兄弟公司接手興建中的邵氏影城,大興土木,擴建成當時全亞洲最大規模的現代化制片廠。整個制片廠可供6組以上的影片同時攝制,每星期可出一部片。
挖角攻略
邵氏影城興建的同時,邵逸夫亦向外招聘好手加盟,先邀得在美國發展的鄒文懷加入,出任宣傳經理;并向競爭對手電懋挖走陶秦和岳楓兩大導演,而當時繼林黛之后走紅,在銀幕上有\"學生情人\"之稱的林翠,亦答應于電懋合約屆滿后加盟邵氏。
至于林黛,稍后亦歸邵氏旗下,并成為《貂嬋》、《江山美人》等古裝片的女主角,紅極一時。
另一個實力班底是嚴俊和李麗華,這對夫妻檔自組公司拍戲,但實際上是邵氏的外圍公司,此時期李麗華亦拍了邵氏的古裝大片《楊貴妃》和《武則天》,令邵氏聲勢浩大。
新人攻略
邵氏影城落成后,邵氏設立南國實驗劇團,進行招生訓練,學員畢業后,再由鄒文懷、何冠昌等大導演考核,合用者簽基本演員合約。合約一簽就是8年,薪金每月港幣200元,不會說國語的演員只有150元。后來在臺灣招考新人,選去香港用的就提高一倍,月薪400元。
從南國實驗劇團訓練出來的女星有:江青、鄭佩佩、秦萍、刑慧、張燕、李婷、虞慧、舒佩佩、李菁、黃莎莉、李司棋等,男星有羅烈、陳鴻烈、樊梅生、李修賢、秦祥林等明星。
當今名導演吳思遠、吳宇森亦是從南國的編導組訓練班畢業。
美人攻略
當邵氏影城局部啟用后,即宣布以400萬港幣投資拍古代四大美人《貂嬋》、《武則天》、《楊貴妃》、《妲己》等四部大片。
以當時一般較好的國語片,每片成本不過10萬元來比較,100萬元一部片堪稱是超級大制作,并且連拍四部,這空前創舉,馬上轟動了東南亞各地。
\"美人\"一出,先聲奪人,迫使\"電懋\"亦拍大片競爭,令60年代的香港國語片水平提高,亦造就了這期間的國語片輝煌時代!
李翰祥攻略
邵氏開辟古裝片戰線,重任落在李翰祥身上,他率先用林黛拍《貂嬋》,又為林黛開拍黃梅調片《江山美人》(1960年),并用當時剛在訓練班結業的趙雷任男主角。《江山美人》一出,不但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同時更使黃梅調片在臺灣流行10年。李翰祥黃梅調片高峰之作是凌波、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創下臺灣電影票房空前紀錄。
武俠世紀
1965年香港全年上映的國語片34部,邵氏獨占20部,在香港已成霸主,而邵氏此時亦已開始邁向黃金時代。就在這一年,邵逸夫決定開拓一個全新意念的\"武俠世紀\"。
他首先看中胡金銓,于是搜集當年的日本賣座片《盲俠》片集,以及日本其他武士道的好片,讓胡金銓每天看。他看足三個月后,編了《大醉俠》的劇本,由訓練班畢業的岳華、鄭佩佩主演,這部片令編、導、演一炮而紅。另外再由張徹執行邵逸夫的\"武俠世紀\"計劃,最先拍《蝴蝶杯》,成績不理想,但再拍《虎俠殲仇》、《邊城三俠》之后,已具規模,到王羽主演的《獨臂刀》一出,即將\"武俠世紀\"推向高峰,令當年影城內刀光劍影。1966年前后兩年,邵氏制片量倍升至每年44部,其中大部分是武俠片。
在這時期,影城內人頭擁擠,每天有一二千人開工,空前熱鬧。
至此,邵氏的電影王國地位,已一時無兩。
功夫片熱潮
很快轉入70年代,張徹的武俠片捧紅了王羽,而王羽亦于70年代自導自演一部功夫片《龍虎斗》,拍完這部片后他離開邵氏前往臺灣,但《龍虎斗》這部功夫片的賣座,為日后整個70年代的功夫片熱潮鋪下奠基石。
邵氏其后由劉家良做功夫片旗手,大量開拍功夫片,與此時已離開邵氏,成立嘉禾的鄒文懷所拍的李小龍電影對壘。而功夫片熱潮,亦造就了邵氏另一個黃金年代。
古龍刀劍片
70年代功夫片熱潮興起,刀劍武俠片開始滑落,但在此時,邵氏又看中了古龍的武俠小說,買了版權,交由楚原改編導演,于1976年3月推出第一部由古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星蝴蝶劍》,不但在香港大受歡迎,在臺灣、新加坡亦票房狂熱,于是再接再厲,第二年推出《楚留香》,再次造成轟動。
楚原用他師承秦劍的文藝愛情片手法,以豪華富麗的布景道具,創新了武俠片的新路線,并為邵氏締造一個\"文藝武俠\"的時代。也使邵氏的光輝歲月,延續至80年代。而邵氏這期間,亦逐步轉型,向電視王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