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示-洛克比泛美103航班殘骸
洛克比是英國蘇格蘭的一個小鎮(zhèn),一向默默無聞,可是1988年12月21日的一場空難,使這個名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隨著一聲巨響,一架美國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空中變成一團火球,機上259名人員全部遇難,飛機碎片又使地面上11人喪生。
此后,圍繞著這場空難事件,各有關國家針鋒相對,彼此責難。美國的\"眼中釘\"利比亞被認定是慘案的策劃者,多年來一直因此而被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導致經(jīng)濟凋敝,人民貧困。然而,在此案審理過程中,不斷有人放言:利比亞人是無辜的,幕后另有黑手。這使得本案始終迷霧重重。如今,10多年過去了,兇手究竟是誰,仍是一個謎。
伊朗是\"黑手\"?
美國東部時間6月4日晚7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了一期\"新聞60分鐘\"特別節(jié)目。伊朗前情報人員艾哈邁德·貝赫巴哈尼爆出驚人內(nèi)幕:伊朗才是制造洛克比空難的罪魁禍首!
這名前伊朗情報組織高級官員于4個月前叛逃到西方。他表示,他有確鑿的文件證據(jù)證明,伊朗不僅是\"卷入\",而且是\"直接指揮、策劃和資助\"制造了洛克比空難,目的是對1988年5月美國海軍\"文森斯號\"驅逐艦誤擊落伊朗航空公司客機一事進行報復。在那場慘案中,共有290人死亡。伊朗當時曾發(fā)誓,要讓天空變得\"血雨腥風\"。他們雇了一些利比亞亡命徒,并在利比亞制造了高爆塑膠炸彈。就這樣,利比亞人陰差陽錯地成了替罪羊。
巴勒斯坦也有染?
貝赫巴哈尼坦陳,洛克比空難是他一手策劃的\"杰作\"。當時,他將計劃交給了在敘利亞居住的巴勒斯坦極端恐怖分子艾哈邁德·賈布里勒。賈布里勒同意執(zhí)行該計劃,并向伊朗方面提出了相應條件,包括所需的爆炸物等。伊朗則對一些利比亞人進行了90天的特殊培訓。
這番坦白再次把巴勒斯坦牽扯進來。早在去年底,巴勒斯坦就被列上了\"黑名單\"。英國大法官在查閱了與空難有關的4萬多份重要文件后透露,有可能是一個設在德國的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將炸彈放在飛機上。這些文件涉及1989年10月德國政府的一場名為\"秋之葉\"的反恐怖行動,在那次行動中,共有17人被逮捕。辦案人員在一臺\"東芝\"牌收錄機里發(fā)現(xiàn)了一枚炸彈。這枚炸彈與炸毀泛美客機的那枚極為相似。
幾乎同時,英國《格拉斯哥先驅報》報道,此案主犯很可能是一個名叫穆罕默德·阿布·塔利布的巴勒斯坦人。警方在突擊搜查他在瑞典的住所時,發(fā)現(xiàn)他家1988年12月21日的日歷上有特意圈過的記號,而這個塔利布與敘利亞和伊朗的恐怖組織打得火熱。
對于貝赫巴哈尼的指控,伊朗和巴勒斯坦當然不買帳,馬上出面予以否認。一周后,美國《華盛頓郵報》又披露,貝赫巴哈尼原是冒牌貨,但他對洛克比空難細節(jié)了解不少,不得不使人們對他的言論將信將疑。
美國自食其果?
隨著案件調查不斷深入,可謂是拔出蘿卜帶出泥,新的嫌疑面孔層出不窮,甚至連最大的受害者---美國也間接參與了對同胞的\"謀殺\"。今年初,就在國際法庭提審兩名利比亞嫌疑犯之際,以色列間諜組織摩薩德的一名離職成員突然宣布,炸毀泛美航空公司客機的炸彈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親自送上飛機的。
此人叫埃維夫,他向泛美航空公司遞交了一份長達27頁的調查報告,詳細記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將那枚炸彈\"送上\"飛機的經(jīng)過。1988年12月20日深夜,一輛黑色的奔馳轎車駛進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機場的停車場,一位土耳其籍搬運工從車上取出一個大箱子后,徑直來到機場工作人員辦公室,然后大模大樣地通過機場內(nèi)部通道把箱子送上了飛機。
這個土耳其人是該機場販毒團伙成員,兩年的販毒經(jīng)驗使他在運送箱子時鎮(zhèn)定自若,毫不驚慌。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他們的販毒行動得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西德情報機構的暗中保護。對于他們運送的箱子,機場安全人員從不過問。但是,這一次,箱子里裝的不是毒品,而是一顆致命的炸彈。
那么,美國中央情報局為什么會對法蘭克福機場販毒團伙大開綠燈呢?黎巴嫩內(nèi)戰(zhàn)前,美國頻頻插手黎國內(nèi)事務,引起黎強烈不滿,各路游擊隊秘密扣押了大量美國人作為人質,借此向美國示威。為解救人質,美國中情局與黎巴嫩一秘密組織頭目格斯爾達成秘密協(xié)議:由神通廣大的格斯爾向美國提供人質的關押地點,中情局則幫助格斯爾販賣毒品。
利比亞是無辜的?
洛克比空難的嫌疑名單越寫越長,而最先背上罪名的利比亞反倒顯得越來越無辜。自從5月初對兩名利比亞嫌疑犯正式開庭審理以來,對他倆的有利證據(jù)越來越多。5月16日,一位證人說,導致飛機爆炸的定時炸彈,不可能如控方所說放置在一個收錄機中,因為一個藏在收錄機中的炸彈不可能有足夠的威力炸毀飛機,因此,有人認為炸彈是埋藏在貨艙內(nèi)壁里。言下之意,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人員做了偽證。
不久,美國再度陷入尷尬。美國政府勒令一名前中央情報局雇員對洛克比空難三緘其口,否則等待他的將是10年大獄。理查得·福伊茲曾長期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為中情局工作,而且還是個關鍵角色。1994年9月,他曾向美國國會的一名助理蘇珊·林道爾透露,他知道是誰策劃并制造了洛克比空難,而他們并不是利比亞人。他稱還能向蘇珊提供關于中東恐怖組織的資料。此言一出,警惕性很高的蘇珊甚為震驚,立即向國會匯報。一個月后,福伊茲接到法院的一紙禁令,禁止他再發(fā)表類似講話。
難言之隱?
空難發(fā)生后,美國中央情報局與英國情報部門聯(lián)手調查。1990年秋天,兩國宣稱,他們獲得了一名利比亞特工的日記,認定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耳他辦事處經(jīng)理拉明·哈利法·弗希邁和利比亞特工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邁格拉希涉嫌制造了洛克比事件。美國中情局一再聲稱,已有足夠證據(jù)證明這場空難是利比亞人所為。他們說,空難前兩年,美國轟炸了利比亞一家化學武器工廠;空難前7個月,美國一艘軍艦又\"誤擊\"了伊朗一架空中客機,造成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喪生。眾所周知,利比亞和伊朗一直保持著特殊的關系。為了報復美國的一系列打擊行為,替\"哥們\"出氣,一向\"頭腦發(fā)熱\"的利比亞人采取了極端行動。
從此,利比亞背上了恐怖主義的惡名,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的壓力下,利比亞于去年向海牙國際法庭移交了兩名疑犯,但二人始終堅稱自己是無辜的。但是,當兩名涉嫌人被移交給國際法庭后,美方卻一反常態(tài),借口案件復雜、文件太多,將審訊日期一延再延。當國際社會根據(jù)聯(lián)合國決議紛紛取消了對利制裁后,美國卻繼續(xù)采取強硬立場,單方面實施制裁。種種跡象都仿佛在暗示,美國似有難言之隱。最近,英國情報部門的一名高級官員透露,隨著洛克比案件審理的不斷深入,有可能會爆出重大丑聞。他告訴記者,對利比亞的所有指控都是子虛烏有,之所以由利比亞代人受過,純粹是因為美國政府向英國政府施加了巨大壓力,迫使他們放棄了一條明顯的線索,即洛克比空難有伊朗背景,而且伊朗的\"作案動機\"也比利比亞更\"過硬\"。美國之所以死死抓住利比亞不放,無非是要讓宿敵在國際社會聲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