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1980),在國際影壇叱咤風云五十年,創造了不可戰勝的神話。他所執導的懸念與恐怖共存的影片已經成為一個標志,與他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生涯一起,留給后人一個永遠難以破解的謎團。
個人生平
希區柯克于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國倫敦的一個天主教家庭,成長于一個沉悶孤獨壓抑的環境中,學生時代找不出什么特別的東西,相貌平庸、身材矮胖,身邊沒有任何女人的影子。早年從事銷售電纜工作,時而寫寫短篇小說。20歲那年,正式進入他渴慕已久的電影行業。初涉影壇的希區柯克并無什么驚人之舉,他謙卑而又默默地干著細致而瑣屑的基礎工作。希區柯克的成名始于默片《房客》的執導,它標志著第一部希區柯克懸念片的誕生。
希區柯克在拍片時采用的手法和使用的技巧常常令演員和制片人捉摸不透,觀眾也常常被蒙騙。經過一段波浪型的發展之后,希區柯克成為當時英國電影界最偉大的導演之一。1938年,他受邀前往好萊塢,先后拍攝了《蝴蝶夢》、《美人計》、《后窗》、《眩暈》、《群鳥》等50多部優秀影片。1980年4月28日,希區柯克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逝世。
經典影片賞析

1、《美人計》(Notoious)
中國觀眾最早接觸希區柯克的影片大概應算《蝴蝶夢》,但真正稱得上希區柯克模式的影片,把激情、懸念與揭示人性的陰暗面結合起來的,《美人計》稱得上是代表。
片中,英格麗·褒曼扮演一個納粹間諜的女兒,為了完成一項特殊使命,委身于一個納粹間諜頭目。但她同時又愛上了由加利·格蘭特扮演的美國特工,在兩人密切配合下終于完成使命。敵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后,因害怕走漏風聲決定用慢性藥毒死她。就在她生命垂危之時,美國特工及時趕來,將她從狼穴中解救出來。
英格麗·褒曼與加利·格蘭特的組合是希區柯克最欣賞的組合:女主角金發白膚,外表冷艷、孤傲,內心熱情似火,男主角高大英武,渾身散發男性魅力。
影片情節中雖然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糾葛作為一個線索,但是他們所要探尋的秘密才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核心內容。這涉及到希區柯克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著名“套路”:麥格芬,意思是指并不存在的東西。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接吻鏡頭,據說是電影史上最長的一個吻。在整場戲里兩人都擁抱在一起接吻,后來電話鈴響了,他倆又一起走過去,但是身體始終沒有分開。
在這部影片中,希區柯克再次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英格麗·褒曼智取隱藏機密的酒窖鑰匙那場戲里,攝影機被放在吊車上,先拍下大廳里跳舞的人群,然后向前推進,變成一個大的特寫鏡頭,觀眾可以看見褒曼手中的鑰匙。畫面制造出緊張的氣氛,讓人很為褒曼的處境擔心。
但是影片在愛情場景的處理上有一些明顯的缺陷。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表白過于膚淺,褒曼要奉命去委身于一個納粹間諜時,格蘭特似乎表現得無動于衷,這是不合情理的。相反,那個納粹間諜倒是一副可憐相,他因為過于信任妻子而犧牲了自己,這說明他對女主角的愛情是真實的。在對正反兩面人物的刻畫中,希區柯克常賦予反面人物以真情的一面,這種曖昧的態度也許正是他本人的道德觀念。

2、《后窗》(Rear Window)
這是一部全部在室內完成拍攝的影片,希區柯克把它當成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在上個世紀末的評比中,這部影片被評為百年銀壇最經典的十部影片之一。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家養傷的攝影師,他每天坐在輪椅上從窗口向外觀望。一天,他發現對面樓房里一起謀殺案的線索,同時懷疑是一個推銷員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攝影師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訴未婚妻和朋友,招來兇手的報復,自己險些喪命。幸虧警方及時趕到,逮捕了殺人兇手。片中的主人公是個有偷窺癖的人,他是否應該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呢?對于這一點,希區柯克認為人人都有偷窺癖,《后窗》的主人公和電影觀眾一樣,只不過他是從現場觀看了眼前所發生的場景。
希區柯克要把電影的本性在《后窗》中全部展現出來,一切都是從片中攝影師的角度出發,拍下他所看到的事物,然后去表現他的反應。主人公從樓房的每個窗口里看到不同的故事,它所展現的是人世間的一個縮影。影片中的攝影師不時地調節照相機變焦鏡頭的畫面,也隱含著希區柯克對男權話語所主宰的這個世界提出某種質疑。在愛與被愛、男女關系失衡的世界里,攝影師杰夫眼里所看到的,正是人性最陰暗的角落。
片中,尋求刺激、好奇心強的杰夫坐在輪椅上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觀眾坐在影院里通過銀幕看世界的幻象,觀眾也像杰夫一樣失去行動自由,不能干預事件的進程。杰夫晚上窺視,白天睡覺,觀眾也似乎是在黑暗處做白日夢。影片開始時百葉窗簾徐徐拉起,象征著銀幕前的帷幕拉開。對面公寓每戶人家的窗口里似乎都各在上演一部不同類型的“無聲片”,窗口里有舞蹈家在練功,音樂家在演奏,就象電影里的演員在表演。對面人家看不見杰夫,就像電影演員看不見觀眾。杰夫把對面樓里看到的一些無聲的生活片斷加以剪輯,作出解釋,最后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讓麗莎和斯泰拉也相信。杰夫在電影里看“電影”,不僅是那部“電影”的觀者和編者,看到關鍵處還硬要跑進去充當一個角色。觀眾是不可能干預劇情的,但觀眾在認同片中的人后常常在內心里想要頂替角色行事,就象片中的“杰夫”。希區柯克通過對電影自身形式的反思,巧妙地啟示觀眾:杰夫的經歷既然是對觀眾觀影經驗的超越,又是觀眾觀影心理的外化。

3、《眩暈》(Vertigo)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驚險電影,它是充滿激情與懸疑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舊金山。
一位退職探長受友人之托跟蹤他的妻子瑪德琳,據說這個女人神情恍惚,有自殺傾向。跟蹤過程中,探長愛上了這個神秘女郎。不過她擺脫跟蹤,從鐘樓上墜地而死。探長因患恐高癥關鍵時刻沒能阻止她,陷入深深的自責。一天,探長在街上遇到一個酷似瑪德琳的女人,經過調查,是她假扮瑪德琳誘引探長跟蹤的,不過死去的確是瑪德琳,她是在被謀殺后推下鐘樓的。這個女人與探長的朋友共同設制了這起陰謀,并利用探長患有恐高癥的缺陷,使他成為這起陰謀的見證。

影片在表現被希區柯克定義為“精神上的迷戀”的特殊性愛關系時,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描寫。探長在陷入失去戀人的無限傷感中,突然發現另一個女人的存在。他把這個女人當成死去的瑪德琳的化身,隨即產生了虛幻的愛情,沒想到這個女人真的愛上了他。他從她恍惚的神情中看到了瑪德琳,他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她,急切地說:“快點,求求你了。”他眼里噙滿淚水,接著他在幻覺中看見瑪德琳微笑著向他走來,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熱烈地接吻。他的眼神一會兒由激情轉為遲疑,一會又變為迷失的焦灼。在極其矛盾、復雜的心理描述中,伴隨著音樂的高低起伏,生動地展現男主人公內心世界里一段虛無的戀情。
該片無論從視覺效果還是從音響效果都處理得精細入微,它的節奏有些緩慢,那是由主人公的性格決定的。導演希區柯克有意讓觀眾沉浸在一種冥想的氛圍中,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在迷失的世界里完成一次夢幻之旅。
雖然希區柯克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善于同女人搞好關系,可在他的電影中,他總是不斷地剝去女主人公身上的外衣,竭力展現她們面對男性的施虐,內心隱藏的難以排解的情欲和渴望受虐的心理。本片男女主人公在這種不平等的兩性關系上表現得很有代表性。
(摘編倪秋)
(責任編輯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