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庚
控制性病的根本目標,是降低性病的發病率,阻止其蔓延。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社會環境變化大、城鄉人口大量流動,以及人們的性道德、性觀念發生較大改變的形勢下,要遏止性病流行勢頭,還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那么,其他國家有沒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呢?
一個國家性病發生率的高低,與人們重視程度和采取的措施有關,同時也涉及到經濟水平、教育程度、性觀念等。一般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對性病的控制比發展中國家要好,而不同國家情況也有所不同。
從20世紀70年代起,歐洲的早期梅毒發病率一直低于10/10萬。淋病發病率下降也很快,如瑞典和德國,淋病幾乎不再流行,1萬人中只有1名淋病患者,如果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病例,淋病將會逐漸消失。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曾是西方最為流行的性病,現在發病率在逐漸下降。軟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已很少見。西方發達國家的淋病、梅毒等性病發病率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醫療條件較好,能夠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患者,并及時采取措施,從而成功地減少了性病的傳播。
在美國,淋病發病率在受教育人群、貧困人群及少數民族中的情況明顯不同:中上階層人群類似于歐洲,而城市貧民和黑人與發展中國家相似。美國人受"性解放"的影響深重,雖然1995年以來,人們對性解放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性行為開始趨向于保守,但15~17歲、18~19歲有過性接觸者的比例仍分別為38%和70%。開始性交的年齡早晚和沙眼衣原體、艾滋病病毒感染有關,首次性交年齡早者較易發生性病。同時,"性解放"觀念在美國還擴展到男性同性戀和雙性戀人群。
性病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傳播,是否蔓延取決于三個因素:①該病的傳染期長短;②新性伴多寡;③該病是否容易傳染。如果針對上述三個方面采取措施,便可以控制性病的流行。
縮短性病的傳染期由細菌等引起的性病,如淋病、梅毒、沙眼衣原體感染等,用抗生素可以治愈,即縮短了其傳染期,傳染源被"消滅"后便阻止了蔓延。由病毒引起的性病,如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艾滋病等,現有的藥物雖然能起一定作用,但還不能將病毒根除,因此較難控制。不過,所有的性病要針對后兩項因素進行預防。
減少性伴侶美國的多性伴問題比較突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女性婚前性交的比例高,婚外的性行為增加。到1995年時情況并沒有根本改變,15~44歲女性終身性伴為1個的比例僅為24.6%,12.7%女性則有10個或更多的性伴,給控制性病傳播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到了"艾滋病時代",同性戀者減少了危險的性行為,比如開始固定性伴,但目前年輕的同性戀者又放松了"警惕"。從1990年和1991年調查來看,多性伴的問題沒有減少,危險的性行為沒有改變,而且1985年以來和吸毒有關的危險行為,也成為性病播散的主要因素。
使用避孕套在西方國家,比較盛行使用避孕套,至少有三個重要理由:①一些不能根治的性病,如艾滋病病毒感染、尖銳濕疣和生殖器皰疹愈來愈多,這三種性病治療比較困難,應加強預防;②患者往往同時患幾種性病,但目前沒有一種藥物能治療所有性病;③使用避孕套的方法簡單,人們容易接受,能持久采用。實踐證明,其對淋病、沙眼衣原體感染、艾滋病等最為有效,可以作為預防性病規范的安全措施。當然,用避孕套預防性病不是百分之百有效。
使用避孕套預防性病和積極治療性病一樣,屬于治標的方法,而采取減少新性伴(包括賣淫、嫖娼)措施才是治本的方法。目前,對付性病的對策應該是標本兼治。世界衛生組織針對預防艾滋病曾提出"一個性伴、使用避孕套"的口號,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我國性病防治形勢嚴峻,如何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防止性病蔓延,值得有關研究機構和職能部門認真考慮,人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