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華
在我還神氣地挺著大肚子時,先生的朋友就對他傳之以"道":"將來你夫人做月子,你要躲著她點。我那位本來脾氣溫良,可做月子時,簡直比母老虎還兇……"先生笑笑,說:"我那位是學心理學的,沒問題!"
我倆都沒想到,那位朋友的話竟然應驗了:從醫院回家第一天,我就發脾氣,還前所未有地砸了杯子。之后一段時間,我的情緒起伏很大,有時跟寶寶在一起玩,開心得什么都忘了;有時又會為芝麻粒大的事徹夜輾轉反側(當時可覺得是天大的事),暗自垂淚。先生覺得我莫名其妙,我則認定他是引起這一切的根源。
是寶寶的外婆最早發現了異常--盡管我每次生氣、流淚都是避開老人的,但她發現,寶寶餓得比平時快,哇哇地哭著顯然沒吃飽,于是就猜到了,說:"奶水多少和情緒關系最密切,寶寶最知道媽媽的心情了。"聽她這么一說,我很難過,為了女兒,我想盡快調整自己,但費了很大勁兒,還是做不到。
一位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朋友前來看我,敏感地發現了異常--剛剛哭過,我的眼圈紅若桃花。我索性對她說:"我現在特別需要心理援助,我覺得無法控制自己,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由于兩個人是同行,所以,咨詢起來就直入主題。
她告訴我,目前,我的主要問題是心理適應不良,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她的啟發下,我開始冷靜下來,對這些天來出現的種種異常進行了反思。
首先,母親的角色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還沒等我從分娩的痛苦中完全恢復過來,就開始沒完沒了地給寶寶喂奶、換尿布、觀察大小便、哄睡等,手忙腳亂是免不了的。隨之,我就出現了焦慮情緒,常擔心寶寶會出現不好的情況,還擔心自己不能做一個稱職的媽媽。
其次,寶寶的"加盟",使家庭結構、重心發生了變化。過去,先生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我已習以為常。現在,父女關系成了首位,對我的關心自然少了。家中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我父母加入到家庭中來參與照料。此前,父母從未和我們這個小家庭在一起生活過,生活習慣、觀念等差異自然表現出來。我特別怕父母受委屈,如果發現有蛛絲馬跡,我就會當著全家人的面訓斥先生。還有,老人的養育觀難免與我們有相異之處,我也得在中間協調。要協調好這么多新的家庭人際關系,對我來說并非易事。
此外,內心的失落感也常常困擾著我。寶寶出生后,我不僅"腹中空空",心里也有失落感,好像一夜之間失掉了無形的特權。分娩后,我原本期望丈夫能用細心照顧和心理上的支持,來幫助我消除分娩所經歷的痛楚。但先生覺得現在的工作重點是寶寶,不知敏感的我有太多復雜的感受,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我們對對方的心理期望值出現了落差。
另外,我是按傳統習慣做月子的,有較長一段時間在空間上處于與外界隔絕狀態。我是個閑不住的人,時間一長,難免在精神上產生單調、乏味感。而且,這種隔絕還在我心中引起了一定沖突--母親角色與職業女性角色之間的沖突,我覺得,我是以犧牲自己的工作為代價的。這種感覺隱藏得較深,但它讓我內心有焦躁感。
朋友聽完我的分析,贊許地點點頭:"不愧是學心理學的,不僅對自我認識得很清楚,而且剖析起來毫不留情。不過我要告訴你,產婦常有行為退縮、被動、依賴性強、情感脆弱、敏感、幼稚(退化)、應激度較高、過度擔憂等表現,你現在的情況也是正常的。只是你想過沒有,你這樣的情緒狀況對寶寶有什么不良影響嗎?"
我直言這正是我最擔心的。我知道自己情緒波動太大,對寶寶有多重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乳汁分泌量,它是靈敏的情緒測試器。焦慮、生氣、不安、抑郁等都會使母乳分泌減少,寶寶吃不飽會哭鬧,這又會成為對母親情緒的刺激原,形成惡性循環。其次,我的不良情緒也會轉嫁到寶寶身上,無辜的寶寶往往成為父母負面情緒的發泄對象。我自己的體會是:在情緒不好時,沒有心緒照料寶寶,或對寶寶的哭鬧感到煩躁。即使我能克制住自己不拿寶寶撒氣,但我能感到自己沒有笑容的面部、沒有愛意的眼神,對寶寶可能也是一種消極信號。還有就是我情緒不好時,會夸大我與先生在寶寶養育觀上的差異,由此又引起我和先生之間的關系緊張。
朋友補充道:"有的產婦會因情緒不好而拒絕照料嬰兒。有些情緒惡劣的產婦甚至體罰不懂事的嬰兒。嬰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建立與母親的依戀關系。產婦的忽冷忽熱、抑郁等情緒反應,會讓嬰兒難以很好地建立這種依戀關系。沒有這種依戀關系體驗的孩子,長大后很難與別人建立信任關系,常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有些產婦實際上在分娩之前已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產后更易有較高的應激度。如果產后高度應激不能及時緩解,長時間處在焦慮不安中,產婦有可能會患上各種身心疾病,如產后抑郁癥。"
朋友看我有些疲勞了,就建議我先思考一下如何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下星期她再來給我咨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