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飛
平時,經常會有病人或朋友問我:應該怎樣補鈣?選擇哪一種補鈣品好?這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鈣的重要性。的確,人的一生都需要關注鈣的營養狀況。
在人體內,鈣的代謝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以骨骼中的鈣為例,它始終不間斷地進行著更新,如幼兒骨骼鈣每1~2年更新一次,成人則需10~12年更新一次。骨骼鈣的這種更新速度隨年齡增長而減慢,在40歲以后,由于激素水平改變等原因,鈣的溶出逐漸多于沉入,骨鈣開始緩慢地減少,一般女性骨鈣減少的速度大于男性,體力活動少的人快于體力活動多的人。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鈣的吸收率也會出現下降趨勢,如嬰兒鈣的吸收率約為70%,兒童約為40%,成年人僅為20%,老年人鈣的吸收率更低,僅15%左右。所以兒童期攝入充足的鈣有利于骨骼、牙齒的生長,預防兒童佝僂病等疾病,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條件,鈣也與人的后半生健康密切相關。
那么,具體應該怎樣關注"鈣營養"呢?
日常飲食是關鍵。人體要得到充足的鈣,首先要加強"食補",即從日常食物中獲取鈣。食物除含鈣外,還含有其他多種營養素,所以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素最符合人的生理需求。食物補鈣,首選的是奶和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這類食品不但含鈣量豐富,而且奶中的乳糖可與鈣結合形成低分子可溶性化合物,使鈣容易被吸收。一杯200毫升牛奶含鈣量為200~300毫克,如能每天喝上兩杯,就可得到人體所需的大部分鈣。因此,我們提倡"人人要喝奶,一生都喝奶"。但也有不少亞洲人體內缺少一種乳糖酶,不易多飲牛奶。除了奶和奶制品外,蝦皮、海帶、豆類、硬果等也含有豐富的鈣。
關注日常飲食的同時,還要注意影響鈣吸收的因素,避免以下不利因素。
①食物中過多的植酸、草酸、膳食纖維、脂肪等,以及抗酸藥、四環素等藥物可影響鈣的吸收。
②蛋白質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有些氨基酸可與鈣絡合成可溶性鈣,使鈣容易被吸收,但過量的蛋白質可使尿中鈣的排出增加,此時則需要攝入更多的鈣。
③有些鈣制劑不宜空腹服用,應在用餐時或餐后服用,有潰瘍病的人更需如此。
④吃蔬菜、水果、粗糧等膳食纖維多的食物,不應在同一時間服補鈣品,以免產生副作用。當然,多曬陽光可使體內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適當運動也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
何時需用補鈣品。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體對鈣的需要量增加,如果攝入不足就容易導致鈣缺乏。如婦女懷孕期或哺乳期,或未養成喝奶的習慣等,此時就應該補充強化鈣的食品或補鈣品。
市場上補鈣品種類較多,從劑型上分有片劑、膠囊、粉劑、咀嚼片等,從化學性質上分有無機鈣、有機鈣、螯合鈣等,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盡管各種補鈣品種類不同,鈣元素的含量也各異,但人對鈣的吸收率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狀況。當人體對鈣的需要量增加或膳食供給的鈣量較低時,腸道對鈣的主動吸收最活躍。也就是說,缺鈣的人鈣吸收率較高,反之則低。選擇鈣制劑的原則是,只要是經過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正式批準并允許銷售的產品都可選用,但具體使用時應根據個人情況而定,有的人服用鈣劑時會出現惡心、便秘等不適,因此對于腸胃功能差的老年人、孕婦以及兒童,還是應首選奶、奶制品或來源于牛奶的天然鈣制劑。
此外,關注鈣營養狀況還需了解人體每日需要多少鈣。我國各人群的每日鈣供給量要求是:6個月嬰兒為400毫克,7個月至2歲為600毫克,3歲至16歲為800~1200毫克,18歲以上的成人為800毫克,孕婦和乳母為1000~1500毫克。根據這個標準,人們不妨利用食物成分表估算一下自己每天攝入的鈣量,再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然后決定是否需要服用補鈣品,必要時可向營養科醫生咨詢,以了解自己的鈣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