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年
1994年6月,徐衛江于上海在零下18℃的冷庫內,僅穿一條短褲靜坐2小時22分,首創了"耐低溫之最"大世界基尼斯記錄。
1998年1月,金松浩在哈爾濱于零下20.1~零下21.0℃環境中,度過3小時22分,創造耐低溫新記錄。(圖1)
1998年3月,在陜西省三原市進行了一次集體耐寒試驗,把記錄再次推向新的高度。此次試驗共有33人參加,其中男性20人,女性13人,年齡最大的為59歲,最小的為21歲,在零下22.5~零下23℃的冷庫中歷時5小時16分后,全體試驗者安然無恙。(圖2)
---摘自《1998大世界基尼斯記錄大全》
基尼斯耐寒之最記錄不斷被刷新,創記錄者耐受的溫度越來越低,堅持的時間不斷延長!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索:如何看待這種耐寒之最現象呢?
眾所周知,人類和多數哺乳類動物屬于恒溫動物。其體溫相對恒定,不隨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即使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中,身體內部的溫度變化也不大。但是,身體最外表的部分,如皮膚、皮下組織甚至肌肉等處,因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或與外界環境比較接近,其溫度較易受到環境影響而發生較大改變。在寒冷環境中,其溫度可明顯降低,尤其是遠端肢體的體表溫度下降幅度最大。人們常說"凍得手腳冰涼"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即使手腳冰涼,身體內部如心、肺、腦、腹腔內臟等處,溫度基本還是保持在37℃左右,這也是新陳代謝和其他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
恒溫動物是依賴體溫調節系統來保持體溫的。體溫調節系統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其運作原理與恒溫箱基本相同。當溫度改變的信號刺激了溫度感受器或溫度敏感神經元,可通過傳入神經將有關信息"報告"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接到信息后,加以處理,并通過傳出神經發出產熱或散熱"指令"。當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時,機體產熱活動增強,主要是肌肉的顫動(俗稱寒戰),能產生大量熱量而使體熱增加。此外,甲狀腺激素等分泌增多,促進細胞的能量代謝,也增加產熱量。與此同時,散熱活動受到抑制,主要是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由血液將身體內部帶到體表而散失的熱量大為減少。
正因為這種體溫調節功能,人類才能從烈日炎炎的赤道到冰天雪地的兩極留下足跡。在向生命極限的挑戰方面,人類比其他動物具有更為優越的條件。但是,對每個人來說,抵御寒冷的能力不盡相同,這種差異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人要比長期生活在溫暖環境中的人耐寒;青壯年可能比兒童和老人耐寒;體質強壯者比體弱多病者耐寒。經常洗冷水澡或進行冬泳的人耐寒能力也較強,說明耐寒能力可以通過適當的鍛煉得到增強。日本的小學要求男孩在冬天穿短褲,女孩穿裙子,乍聽起來似乎很殘酷,但適當地接觸寒冷刺激,的確可以提高御寒能力。調查表明,日本的小孩通過這種鍛煉,感冒發病率明顯降低。當然,任何事情都應有個度,提倡耐寒鍛煉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或患病的人,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鍛煉,或根本不宜進行耐寒鍛煉。即使是體格健壯的年輕人,對低溫的耐受也絕非是無限的,進行耐寒鍛煉也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人們對于新記錄的創造,好奇心和好勝心人皆有之。將向自身能力的極限挑戰作為一種榮譽、一種追求、一種樂事,也是常情。但向人體生理挑戰,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訓練,切不可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