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銘
克林頓能言善辯,演說時滔滔不絕,受到了不少人的贊賞。但是,細心的人一定會注意到:他在演說開始時聲音宏亮,中間不斷夾有咳嗽聲,最后聲音逐漸嘶啞,甚至很難聽清演說的內容。據說,他的保健醫生還曾為他開了"禁聲一星期"的"處方"。那么,克林頓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根在食管癥狀在喉
克林頓聲音嘶啞,病根不在喉,而在食管,是反流性食管炎在作祟。食管與氣管各走各的路,何以出現“交叉” 癥狀?原來咽喉部是食管和氣管在上端的共同通道,喉部的會厭軟骨(俗稱喉結)就像“交通警”,在正常情況下,當吞咽食物時,它會蓋住氣管,“指揮”食物順利進入食管,不讓食物掉入氣管內;相反,從鼻腔中吸入空氣時,會厭軟骨會開放,“指揮”氣體順利進入氣管,再從氣管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酸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病人一般表現為胸痛、反酸、反食、燒心等。
但是,一旦反流物越過食管上端,進入咽喉部,便可引起咽喉部慢性炎癥。講話多了,聲音就會嘶啞。克林頓演說時聲音出現嘶啞即為此所致。此外,反流物至氣管,可引起慢性咳嗽、肺炎及哮喘樣發作;至中耳還可引起慢性中耳炎(見附圖)。治療這些疾病時,若不注意尋找病根,一味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事倍功半,無法根除。
細查病因 早期診斷
食物進入口腔,“順流”而下,至小腸內,才被消化、吸收。為了防止“逆流”的發生,在消化管道內設置了一道道“閘門”,分別稱為上食管括約肌、下食管括約肌、幽門括約肌等。這些括約肌的功能是只準食物“向下”而不準“逆上”。若這些括約肌功能失調,就會產生食物“逆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診斷反流性食管炎,除了要看是否出現胸痛、反酸、反食、燒心等癥狀外,還要做24小時pH監測、洛賽克試驗(洛賽克的藥名是奧美拉唑)、胃鏡檢查等。所謂24小時pH監測,就是用一種儀器連續24小時測定食管內的酸度,正常人食管是中性的,即pH在7左右,當出現胃酸反流時,食管內的pH即迅速下降,若測出24小時內pH小于4的時間超過1小時,便可確定為有異常酸反流存在。目前,國內大多數的醫院均能作此項檢查,因該儀器探頭極細,病人的痛苦不大。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阻滯劑,具有強大的抑酸功能,一天服用兩粒奧美拉唑(劑量為40毫克),若一星期內上述癥狀能迅速消失,則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極大(可信度為70%),這是一種從臨床效果來判斷疾病的方法。對一些合并有消瘦、出血、吞咽困難等“警報”癥狀的病人,則需要作胃鏡檢查,以排除腫瘤等惡性病變。
治療關鍵在于堅持
反流性食管炎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修復失靈的“閘門”,但目前還缺少有效的方法,因而抑制胃酸分泌是當前最佳的治療方法。這樣,即使有“反流”存在,“反流”到食管的胃液是中性的,不會引起癥狀與食管炎癥,沒有酸的破壞作用,食管內的炎癥便會迅速愈合。現在的抑酸藥物很多,有中和胃酸藥(如硫糖鋁等),組胺阻滯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及質子泵阻滯劑(如上述的奧美拉唑),這些藥物的抑酸效果以奧美拉唑最好,它維持的時間最長,效果迅速。若經濟條件許可,應作為首選。另外,還可服用一些像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普瑞博思)等“促動力藥”,以增加胃的排空,對癥狀改善也有好處。一般服用上述藥物后,癥狀會迅速消失。但是,如果過早停藥,則癥狀很快就會復發。因而在癥狀消失后,病人還需耐心地再服一段時間藥物來加以維持,維持的時間可因人而異,一般需半年、一年或更長,醫學上稱為藥物的“維持治療”。
如病人長期藥物治療無效,或因食管裂孔疝(一種胃底向胸腔突入的疾病)合并食管炎,因下食管括約肌的防反流的功能已喪失,藥物治療很難“斷根”,則應作手術治療。此外,炎癥食管的黏膜發生質的改變,疑及癌腫者,也應作手術治療,其手術目的是防止反流、解除狹窄或切除食管的可疑病灶。手術也可在腹腔鏡下進行,創傷較小。對食管狹窄者也可在內鏡下作擴張術,解除狹窄。
合理飲食預防為主
在反流性食管炎中,飲食習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進油膩脂肪食物,胃排空就慢,容易導致食物反流;夜間進餐過多,睡覺時胃內貯留食物也很容易進入食管。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即“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非常符合飲食衛生原理的。有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洋蔥等,可影響下食管括約肌功能,應盡量少吃或不吃。盡可能戒煙、禁酒。由于治療哮喘的茶堿類藥物,能使下食管括約肌舒張,因此哮喘病人應改用無此副作用的其他藥品。在反流性食管炎頻繁發作期間,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對減少夜間反流非常有益。此外,我們根據京滬兩地調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與勞累、精神緊張、排便困難等有關,因而勞逸結合、保持身心健康,可減少本病發生。
總之,如能采取上述措施,改變生活方式,配合藥物治療,則反流性食管炎可望迅速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