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琴
或許你沒有注意到,外面有無數工作機會可供你選擇,干嘛要一棵樹上吊死?
約納森整個上午都在琢磨如何以令人最不反感的方式從一家大廣告公司辭職。要知道那是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幽雅的辦公環境,兩倍于原工作的薪水。其實,對于僅上班三天的約納森來說,不存在得體的辭職方式,尤其是在他堅持要求公司為他買進2000美元美術用品之后。因此,他放棄了尋求不得罪人方式的努力,直截了當地給老板寄了張便條:“戴維:我走了,重操自由職業。不必打電話找我。約納森。”
約納森在兩年里二度辭職。若在以前,他肯定會被列入不忠實雇員的黑名單。但今非昔比。約納森找到并辭去工作并非難事。
在經濟繁榮的今天,換工作是件極其容易的事情,僅需要花費象扔掉一雙舊鞋一樣多的感情投資。實際上,它可以是一件令人愉悅的樂事。招聘人員透露說,辭職者總是滿懷喜悅,他們有的用歡快的電文打電報通知主管,有的把辭職信放在蛋糕罩,有的則在老板汽車玻璃的落雪上寫下“我不干了”。現代的美國人不指望任何類型的忠誠不渝,這一點已不是秘密。婚姻會終結;公司會裁減元老。如今在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美國的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因此,人們有力量一而再、再而三的辭職。
然而,目前自愿辭職而尚未謀到工作的失業人員人數創近1O年來最高水平——占整個勞動大軍的14.7%。根據勞工數據統計處的數據,32歲的工人平均每人已調換工作達9次。而某些工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技術人員,幾乎每年必換工作。按照美國一著名獵頭的說法,人們的上作任職期已從兩年前的18個月縮短為13個月。
如今,人們工作稍不順心便會辭職。比如羅伯特,他曾對老板抱怨說他的工資和職務與實際工作不相稱,但毫無效果。羅伯特在該建筑公司任職己 13個月。“一天早晨,”他說,“我坐在那里想,我沒有必要繼續干下去。”他隨即收拾個人用品,裝入汽車。兩個月后,他在另一家建筑公司謀得了更高的職位,而且薪水增加。
簡單地說,辭職不再意味著毀掉前程。以往人們認為,如果一個人調換過5次以上的工作或者在10年里干過3種以上的工作,他就是個跳槽狂。但那個時代已經過時了。事實上,忠誠的雇員在這個多變的年代里反而面臨弱勢:一個在一家公司忠誠服務 15年的職員比一個在同一時期換過六七次工作的人更難以找到新工作。尤其是在變化莫測的技術領域更是這樣。這是因為招聘人認為長期就職于一個機構的人員其技能通常較為落后。
當然,辭職不只是為了享受通知老板時的樂趣,而是為了利益。《辭職多,提拔快》一書的作者戈登.米勒的策略是:成功時辭職,經常辭職。他本人正是這樣做的:在5年的時間里辭職4次。他說,在你剛剛談妥了一樁大生意或剛剛擁有一間辦公室時辭職可使你的工資每次提高20%。
《辭職》一書的作者埃文。哈里斯將米勒的方式稱之為“成功就消失”。《辭職》是一本關于辭職方式和技巧的指導手冊。為了幫助那些準備更換上作的人,名目繁多的辭職上業應運而生。如今,數不盡的辭職指導書教你辭職的訣竅。你也可以通過(www.lpuit.org)這一網址給你的老板發電子郵件。
當然,此外還有專門從事辭職工作的內行可以幫你增加勇氣。丹尼斯·里尼開辦一個每周一期的“我辭職”研討會。在會上,她帶領著十幾個己辭職和待辭職者吟唱或靜思“打破常規”的心路歷程。她推薦的一種典型練習是:盤腿而坐,雙手合起呈杯狀,把你的老板想象成一幅袖珍全息圖。閉上眼睛和老板說話。然后像吹灰一樣把老板吹走。每次重復這種練習兩至二遍。
有些人想辭職卻難以啟齒,這是可以理解的。當你的公司千方百計地挽留你時,的確很難拂袖而去。所有的人事部門都懂得留住雇員比聘用新手在經濟上要劃算得多,所以他們會盡一切可能再三挽留。如一從事網站開發的雇員(年薪10萬美元)辭職時,老板提出付給她10萬美元請她再干3個月。她接受了。3個月后,她拿到了錢,離開了這家公司。一般說來,人們宣布離開的決定通常是正確的。最后一刻的加薪或其他補償的許諾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法,不可能從根本上化解不滿情緒,而只能是拖延時間而已。
但是盡管放心,隨著辭職次數的增多,你會感到這一舉動變得越來越容易。有的人稱之為上痛。一招聘人說,“挖掘有過辭職經歷的人要容易得多。當你發現換了老板后天并沒有塌下來,你想知道外面世界是否更加絢麗多彩。”
那么引起人們辭職的首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非常簡單:管理不善。“人們離職并不是為了錢,”一專家指,“而是為了離開糟糕的老板。”
幸運的是,對于那些毅然決然離開那些癡呆、懶惰、精神不正常的老板的人來說,他們并不孤獨。辭職的大潮即使在經濟蕭條期也不會退卻。隨著戰后嬰兒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將退休,他們空出的位置將形成崗位真空。那么你做好辭職的準備了嗎?我們可是準備好了。
[譯自美國《財富》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