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一
原定于今年6月舉行的臺軍“漢光16號”演習,因臺灣新領導人的上臺推遲到8月。這是陳水扁上臺后的第一次三軍聯合演習,也是臺軍歷次“漢光演習”規模最大的一次。
“漢光演習”來龍去脈

“漢光演習”是臺灣三軍聯合作戰演習的專用名稱。它是臺灣層次最高、情況設置最復雜、參演兵力最多、對抗性最強、科目內容最全、規模最大的年度三軍聯合攻防作戰系列演習。同時還包括各軍、兵種的單項演習,如“聯興”、“同心”、“萬安”、“核安”等均并入“漢光演習”實施。臺灣從1984年舉行“漢光1號”演習以來,每年都以祖國大陸為假定目標進行演習,到目前為止,臺軍“漢光”系列演習已進行了16次。
臺軍“漢光1號”演習于1984年6月23日舉行。演習地點在澎湖。這次演習由陸軍主辦,以臺島防御作戰為主要內容。在80年代舉行的6次和90年代初的3次漢光演習,由于臺軍的武器裝備不大,演習的內容也比較單一。歷次“漢光”系列演習時間最長的是第5次,從1987年9月到次年的6月,持續時間近10個月。
從9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當局和軍方對“漢光演習”更加重視,演習質量開始提高。1994年5月在澎湖舉行的“漢光10號”演習是歷次演習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總兵力達2萬人,臺軍的陸海空三軍的新式武器,包括部分二代兵器如“成功”級導彈護衛艦、IDF戰斗機、AH-1W攻擊機首次參加演習。
最令臺灣當局尷尬的是1994年9月舉行的“漢光11號”演習。這次演習按慣例應安排在1995年,但臺灣當局提前到1994年舉行。參演兵力約8000人,同時有大量外國觀禮人員,包括大量的美國軍事人員觀摩演習,李登輝親自到場校閱。演習中,臺軍展示各類兵器138項,包括“雄風”Ⅰ、Ⅱ型艦對艦導彈、“標準”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AH-1W攻擊機、“密集”“陣”近程防御系統等。就在臺灣當局得意之時,一起面子丟盡的尷尬事發生了,演習中,被吹噓為“彈無虛發”的“成功”級導彈護衛艦上的“密集陣”系統,當著美國等外國人的面把自己的拖靶機擊中,造成空軍4人當場機毀人亡。當時在現場的美國軍事人員感嘆地說,就這樣的素質,即使賣給他們最先進的裝備,在他們的手中也如同撥火棍。
歷次“漢光演習”惟一由實兵對抗改為兵棋推演的是1996年5月的“漢光12號”演習。當時由于李登輝訪美,引發中國政府強大的反“臺獨”聲勢,中國軍隊舉行大規模對臺作戰演習,在這種情況下,臺軍“漢光12號”演習不得不由實兵對抗改為兵棋推演。
由“海軍總司令部”主辦、1997年6月舉行的“漢光13號”演習,是臺軍第二代兵力整建后的首次亮相。臺灣當局和軍方對這次演習極為重視,正式演習前先進行了2次預演。演習的主要內容是登陸、反登陸與三軍聯合作戰,主要科目包括武器裝備陳展、艦艇靠泊校閱、加強步兵營操演等。第一次系統展示了從國外最新購買的F-16、“幻影”-2000戰斗機、“愛國者”導彈、“康定”護衛艦等。
1998年5月,臺軍在東部花蓮、臺東地區及附近海域舉行“漢光14號”演習。這次三軍聯合演習以大陸軍隊對臺軍事行動為假想,按“制空、制海、反登陸”作戰程序展開,演習中E-27、EC-130H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參加了各種電子干擾反制,空軍飛機進入防空洞,還演習了保存戰力、伺機反擊的防衛作戰行動。
歷時一個多月的“漢光15號”演習于1999年5月27日至7月8日在金門及周邊海域舉行。這次演習的重點是驗證實施“精實案”第二階段臺軍的作戰能力,收集與未來作戰相關的數據,探討臺軍現行建軍政策的可行性。
推遲到今年8月舉行的“漢光16號”演習,演習由參謀本部組織,在金門、澎湖、東部北部和臺北等多個地點進行,演習以“反制和后制”為指導思想,以反登陸、機動聯合作戰和新一代兵器效能為主要項目,按“制海、制空、反登陸”作戰程序展開,把奪取對大陸的“制信息權”、戰爭初期保存有效戰力、對抗大陸首次強空襲,以及適時聯合反擊作戰作為重點。對從美國購進的新武器進行全面的性能試驗。
“漢光演習”主要特點

縱觀臺軍歷次“漢光演習”,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舉行的演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挑戰性,其主要特點是:
一、注重新型武器的試驗演練,力求新裝備盡早形成實戰能力。90年代中期開始,臺軍從國外購進和自行研制大量新型武器,并已陸續裝備部隊。為使新裝備早日形成實戰能力,從1994年5月“漢光10號”演習起,臺軍每一次“漢光演習”都安排占重點演習內容的新式兵器展示演練,通過演練試驗各種新武器的作戰效能,以確立是否正式裝備部隊。
二、注重預警能力的提高,企圖掌握“制空權”。臺軍根據本島四面環海,易被封鎖,戰時“預警短、縱深淺、決戰快”的狀況,在歷次演習中都注重提高早期預警能力和防空作戰的快速反應,力求達到“報得快、防得快、反擊快”的目的。
三、注重海戰能力的提高,試圖爭奪海上控制權。臺灣海軍現已完成了二代艦的更新,新增二代主力戰艦19艘。這些新一代戰艦加上原有的“陽”字驅逐艦、“山”字護衛艦和500噸級“錦江”戰斗艦,組成高低配套的海上艦隊,形成對海面、水下封鎖的截擊和反潛能力。其作戰部署高調為海上攔截、反潛、泊地攻擊,歷次“漢光演習”都力求體現臺海軍環島設防、注重南北、加強東部反潛力量的戰術意圖,將反潛作戰能力和爭奪海上制權作為未來作戰的重中之重進行演練。
四、注重快速機動能力的提高,謀求立體化抗登陸作戰。臺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戰略回旋余地小,戰時容易被穿插分割。因此,臺軍一直把“分區守備,獨立固守”,作為防御作戰的主要原則,把“分區守備,機動支援,快速反擊”作為戰法應用。在演習中突出了“反導彈、反登陸、反空降、反突襲”的“四反”作戰重點,以及“機械化、自動化、立體化”的“三化”目標。在部隊編制體制上,將師改編為“聯兵旅”,試驗完成了裝甲步兵旅和空中步兵旅兩個作戰單位。根據臺灣山多地少,溪流眾多,地面部隊機動作戰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在演習中還加強了對武裝直升機、無人偵察機投入陸軍的運用,謀求地面作戰達到空地一體的立體化目的。
五、注重高科技運用能力的提升,謀求“制信息權”。臺軍認為,在電子信息等高科技方面是否具備優勢,是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90年代后期的幾次演習都把電子信息戰作為必演項目加以突出。如“漢光14號”演習就明確提出演習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執行電子戰”,由E-2T空中預警機及“EC-130H”對敵方各種電子干擾戰術戰法進行反制,并測試預警機及其他陸海空偵防系統之間的相互整合能力,以謀求戰時奪取“制信息權”。
以武拒統沒有出路
臺灣當局如此不惜代價舉行演習、擴充軍備,其指向非常清楚,就是以武力對抗祖國大陸,以武力拒絕統一。但從臺灣軍隊的規模、武器裝備和后備力量,以及地理位置看,臺灣當局以武對抗、以武拒統既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對戰爭勝負起關鍵作用。由于臺灣民眾都渴望兩岸和平,厭倦戰爭,多數臺軍官兵不愿為“臺獨”充當炮灰。
反觀大陸軍隊,不僅在武器裝備上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水平,而且軍隊的士氣高漲,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有目共睹。“臺獨”分子想以武拒統鬧分裂,其下場只會以失敗而告終。
《海外星云》(2000年24期)
海外星云 2000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