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穎
“那么一大串零”
7月14日,佛羅里達法官羅伯特·凱打開判決書,眼光所觸使他不禁一愣:1450億!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停下來!但是,滿頭白發的法官立刻意識到,CNN正在向全世界直播這一“美國第一案”,于是鼓起勇氣讀出了這個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賠款數額。面對庭內歡呼雀躍的控方律師和原告,老法官無動于衷,只是不住地低聲嘟噥:“那么一大串零。”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煙草民事訴訟案,五大煙草公司和兩大煙草研究機構被送上了被告席,并最終被判處向50~70萬香煙受害者賠償1450億美元。判決宣布以后,被告之一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律師唐·韋伯當場宣稱:這個判決足以把煙草公司整垮10次。但該案的意義不只于此,它很可能成為美國煙草史上的分水嶺。
在美國司法史上,曾有好幾次煙草消費者個人打贏官司的記錄。1999年2月,舊金山一名因吸煙而患肺癌的婦女被判獲得煙草公司5150萬美元的賠償金(后減為2650萬美元)。同年3月,俄勒岡州一名煙齡40年的男子患肺癌死亡,其家屬被判獲得菲利普·莫里斯煙草公司8100萬美元的賠償金(后減為3300萬美元),但是煙民集體訴訟打贏官司的案例則一個都沒有。對贏利以百億計的煙草公司來說,煙民個人勝訴后要支付的賠償金恐怕連鱗甲之患都算不上,煙草公司為此經常自我吹噓。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最怕的東西,這就是大宗集體訴訟的敗訴,因為一旦失手,不但賠償金額巨大,而且會引起更多的連鎖訴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美國煙草公司曾做過綢繆之舉。
1998年,美國煙草業同46個州簽訂總額達2460億美元的協議,希望借此封殺25年內一切對煙草業具破壞性的訴訟。煙草公司的想法是,先發制人,以一攬子協議的方式向各州預交一大筆賠償金,求得護身符,簡單地說,就是花錢買太平。但是,佛羅里達州的這樁訟案打掉了煙草業的幻想。
回首6年艱辛路
如果我們追本溯源,這個“美國第一案”要從6年前說起。該案原以原告代表——邁阿密小兒科醫生恩格爾命名,所以又被稱為“恩格爾訴訟案”。
“恩格爾訴訟案”最早在1994年5月提出。當時,大約50萬名因吸煙而生病的佛羅里達州煙民和死亡者家屬對五大煙草公司和兩個煙草研究機構提出集體訴訟,要求至少賠償2000億美元。
由于這是美國第一宗類似官司,復雜的法律手續使案件遲遲不能了結。直到1998年3月,羅伯特·凱接手后,事情才終于有了轉機。
多年以來,對煙草業的集體訴訟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找不到合理的辯詞。煙民提出控告的理由常常是:他們受到香煙廣告的引誘,因而吸煙上癮不能自拔,最后患上致命疾病。煙草公司重金聘請的大牌律師則反駁說: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煙草公司從來沒有強迫人們吸煙。他們還反咬一口說:人們繼續抽煙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他們自己想抽。
然而,在這一次的煙草集體訴訟中,控方律師羅森布雷特卻獨辟蹊徑,用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煙草公司誤導人們吸煙上癮,并有意隱瞞吸煙的危害。而陪審團經過審議,也認定原告提出的幾條意見是正確的,其中包括:煙草業在吸煙的危險性方面欺騙消費者,隱瞞對煙草的研究結果,停止生產更安全香煙的科研工作,對兒童進行煙草宣傳等等。于是,陪審團在1999年7月7日做出了第一階段的裁決,這將使被告面臨大約2000億美元的賠款。眾多煙草受害者在經過5年的艱辛斗爭后,終于第一次看到了曙光。
煙草業夕陽西下
近年來,美國煙草商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大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架勢。但是,佛羅里達州訟案的判決結果卻暗藏玄機,也由此形成了贊同與反對兩大陣營。有些評論者認為,法院做得有些過分了,這完全是“眾小鬼跌倒金剛漢”的鬧劇。例如《華盛頓郵報》便表示,陪審團葬送整個煙草業的意圖“令人驚恐”。
作為煙草公司領頭羊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其聘請的律師也表示不服氣,他們準備整裝再戰。現在看,這些律師手里至少有兩張牌可以打:一是佛羅里達州有這么一項法律,不允許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導致被罰企業破產。考慮到煙草公司被罰數額已經超過其凈資產的10倍,這些公司大可不必在巨額判決前先自亂陣腳。其次,該案屬于集體訴訟,參與索賠的至少有50萬人,即使真的照賠,對這些人進行身份認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人估計大約需要75年才成。在此期間,煙草商將提出上訴,他們很可能不待認證工作結束就已經在佛羅里達高級法院或聯邦最高法院上訴成功,打贏這場官司。
是陰溝里翻了船還是煙草公司眾怒難犯?美國《新聞周刊》的態度很能說明問題。該周刊說:煙草公司在辯護時,強調最近3~5年時間里,自己一直在改變傳統形象,但他們肯定忽視了最近幾年社會風氣的轉變。言外之意是:不管吸煙是不是有害健康,不管煙草公司為減低這種危害盡了多大努力,都無法扭轉這樣一個事實: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人住宅,嘴里叼著一根煙卷的形象將不再顯得很“酷”,吸煙已成為沒教養的表現。即使是那些不贊成對煙草公司處以巨額罰款的人,也只是擔心這會給日后類似處罰開一個“無底洞”的先例,而沒有誰敢于公開為煙草公司叫屈。輝煌一時的美國煙草業,曾幾何時,在國內已是陷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境地。G
《海外星云》(200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