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洛舍維奇:有心蟬聯,無力回天
可以說,南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為這次大選事前曾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他宣布提前舉行大選,想掌握主動,先發制人。其次,他主持修改了南聯盟憲法,從而為自己再度競選總統鋪平了道路。在修改前的憲法里,南聯盟總統只任一屆不能連任,不去掉這一條,米洛舍維奇根本沒有資格參加這次總統選舉。再有就是他修改了總統的選舉方式。原來憲法規定總統通過南聯盟議會選舉產生,而南聯盟議會中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其占有的議席數大體平衡。科索沃戰爭結束后,黑山與塞爾維亞的關系一度搞得很僵。黑山共和國對米洛舍維奇的大塞爾維亞主義一直不滿,而米洛舍維奇則與現任黑山共和國總統在控制與反控制問題上明爭暗斗不斷,選舉前的狀態是:米洛舍維奇僅在黑山保持著軍事上的存在,在其政治、經濟領域沒有發言權。這樣看,如果不對總統產生方式進行修改,議會選舉時米洛舍維奇肯定會敗北。所以,修改后的選舉方式改為全民投票直接選舉,米洛舍維奇認為,塞爾維亞有1000萬人口,而黑山只有60萬人口,因此不會對他連任總統構成威脅。在選舉前的幾次民意測驗中,米洛舍維奇的支持率還很高,這就使他在選舉前顯得信心十足。
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是,9月26日南聯盟選舉委員會公布了大選初步結果,5名總統候選人所獲選票均未過半,根據南聯盟選舉法,如果第一輪投票過后無人獲得超過50%的選票,要進行第二輪選舉。如果說首輪未果已經出人意料,那么還有更令人驚訝的事情:反對黨領導人科什圖尼察獲得48.22%的選票,這一數字居然領先于米洛舍維奇8個百分點。據此,科什圖尼察和米洛舍維奇這兩位得票領先者將在10月8日再舉行第二輪選舉,而那時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不料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人們提早看到了總統選舉的結果。首先,科什圖尼察一方宣布說根據他們所掌握的數字,科氏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了56%的選票,因此他不會接受新一輪的角逐并堅稱自己已經當選,而米洛舍維奇所在的執政黨拒不承認這個數字。在這種情況下反對黨連續組織游行,其中以10月5日那次規模最大,一共有幾十萬人參加,他們沖進并占領了南聯盟議會大廈,放火焚燒了一些文件。第二天一早,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受普京總統之命飛到南斯拉夫,事后表明,俄羅斯在隨后發生的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伊萬諾夫到達南斯拉夫后第一件事就是與科什圖尼察進行接觸,并在會見中代表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他的獲勝表示了祝賀。在這之后,伊萬諾夫才會見米洛舍維奇;與此同時,米洛舍維奇、科什圖尼察、南聯盟總參謀長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三頭聚會。雖然聚會內容沒有向外界透露,敏感的人卻已經猜到:對南聯盟政局極具影響力的俄羅斯已經放棄了對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而軍方也倒向科什圖尼察。于是,在外交和內政上都失去支持的米洛舍維奇明白大勢已去,遂于當晚宣布辭職并祝賀科什圖尼察當選南聯盟總統。7日晚,在原定第二輪選舉的前夜,科什圖尼察正式宣誓就職。
科什圖尼察: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南聯盟的這次總統選舉,在第一輪選舉中共有505多萬選民投票,占全部登記注冊選民的64.16%。這就表明,科什圖尼察當選憑的并非是運氣,米洛舍維奇的下臺是國內外因素擠兌的結果。
先看國內因素。南聯盟在近10年中飽受戰亂之苦,再加上西方對其進行長期制裁和封鎖,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而米洛舍維奇多年執政后積重難返,人們認為他對南聯盟的經濟已無回天之力,普遍希望換個人來干。在這種大背景下,南聯盟反對黨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自己精心選擇的候選人——科什圖尼察。科什圖尼察是塞爾維亞民主黨主席,這次由18個反對黨組成的聯盟把賭注押在他身上,是因為他是個溫和派民主人物,或者說,他是個地位比較超然的候選人,更容易為廣大選民所接受。
科什圖尼察畢業于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律系,長期從事律師工作,因此強調法制治國,提倡民主,進行經濟改革。同時,從政以后的他十分廉潔,既無豪宅,又無香車,在競選中經常不帶保鏢,與平民打成一片,他對選民說:“我只想與你們一道,把南斯拉夫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歐洲民主國家。”謀求改革的施政主張與平易近人的競選策略大大加強了他在選民中的親和力。而另一方面,如果反對派推出一個與北約走得太近的候選人,那么飽受北約轟炸之苦的南聯盟人民從感情上將加以排斥。科什圖尼察在競選中雖然也接受了西方的幫助,但科什圖尼察并非在政策上向西方一邊倒,他雖然主張同西方理順關系,卻在譴責北約轟炸問題上立場堅定,而且堅決反對黑山和科索沃從南聯盟中分裂出去。
這樣一來,科什圖尼察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他以前同米洛舍維奇并沒有太多的接觸,因此對米洛舍維奇的失誤可以不負什么責任,他的經濟改革的創舉也就更容易為廣大選民所接受;而他又沒有像其他候選人那樣與西方關系過于密切,米洛舍維奇也就找不到他什么把柄可以攻擊,同時選民也不必過多擔心他出賣國家。正是得益于這種超然的地位,科什圖尼察在第一輪投票過后領先于米洛舍維奇。
其次,南聯盟的選舉還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外界影響的因素。近十年來,西方一直想使南聯盟脫離俄羅斯而融入歐洲體系。去年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之后,為了達到用軍事手段沒有達到的目的,西方國家在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對南聯盟進行了制裁和封鎖。與此同時,西方還在大力扶植南聯盟國內形形色色的反對派勢力,其中僅美國就“投資”7700萬美元。在這次選舉前,西方國家不斷加強宣傳攻勢,向南聯盟選民許諾說:只要將米洛舍維奇趕下臺,不僅立即解除對南聯盟的經濟制裁,而且提供大量貸款和經濟援助。歐盟外長們也在南聯盟總統選舉前通過了一個名叫《告塞爾維亞人民書》的文件,號召南聯盟人民“抓住選舉的機會,進行民主改革”,推翻米洛舍維奇政權。至于美國則更加露骨,他們干脆在駐匈牙利使館成立了一個“南斯拉夫事務辦事處”,其任務就是直接干預南聯盟的這次選舉。投票之后正式選舉結果還沒有統計出來之前,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已經宣布說科什圖尼察獲勝,這對選民的心理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南聯盟:我將向何處去?
大選后的南聯盟將向何處去?這是每一個關心巴爾干局勢的人都想知道的。從目前看,有幾個因素將在未來起到決定作用。
首先是科什圖尼察本人。這次他作為18個反對黨盟主的身份競選總統成功,其合縱連橫的本領固然令人佩服,但是這種廣泛的聯盟本身就存在著脆弱的一面,當彼此利益簡單一致時他們可以齊心協力,一旦“天下已定”,他們還會不會繼續團結就很難說。
再有就是科什圖尼察將與西方保持一種什么樣的合作關系。科什圖尼察競選成功間接得力于西方的支持,其中有一個跡象最為明顯。在競選過程中,科什圖尼察是候選人中惟一到過科索沃的人,而戰后的科索沃實際上只是南聯盟一塊名義上的領土,西方政要可以不經南聯盟同意自由出入這里,米洛舍維奇作為南聯盟國家元首反被拒之門外。這次競選米洛舍維奇并非不想去科索沃,而是西方不讓他去。反觀科什圖尼察卻可以進去,他與西方關系有多深就不用多說了。況且,科什圖尼察的政治主張也是要走民主的道路,爭取通過加入歐盟來回歸歐洲,因此西方也將其視為一個可以談得攏的人。但是,科什圖尼察卻并非西方的一個傀儡,他在就職后接受采訪時特別指出,不能忘記北約的侵略罪行和給南斯拉夫造成的損失。再有,西方尤其是美國一直想把米洛舍維奇送上戰爭法庭,而科什圖尼察最近的一些言論表明他是不會這樣做的。綜合各種情況我們看出,科什圖尼察在同西方打交道的過程中,是不能用“投靠”這個詞來形容的,恐怕得用“相互利用”來表達才好,他會在不損害南聯盟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盡量得到西方的幫助。既然這樣,西方就有進退維谷的可能。因為他已經許愿說一旦米洛舍維奇下臺,他將解除對南的制裁,而現在得到他們首肯的科什圖尼察如果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聽話,他們又將怎么辦?不過,這個預測可能不大會成為現實,因為科什圖尼察與西方相互可以利用的地方還很多,西方需要科什圖尼察領導南聯盟“脫俄入歐”,科什圖尼察也需要西方的經濟幫助。所以,他們之間正處在一種“磨合期”的狀態中,小磨擦固然存在,卻不會引起更嚴重的后果。
第三個重要因素是俄羅斯。從表面上看這次是親西方的勢力獲得了勝利,但是,一則俄羅斯對南聯盟的影響根深蒂固,想一下子清除談何容易。再有回顧一下米洛舍維奇宣布辭職前的一些事件,我們前面提到,俄外長伊萬諾夫一到貝爾格萊德首先會見了科什圖尼察,他同科什圖尼察之間幾乎肯定說達成了某種共識,如果是這樣,科什圖尼察實際上是俄羅斯親手扶上總統寶座的。可以想見的是,未來南聯盟的政治局勢還是少不了投射出美俄爭奪的陰影。
最后是南聯盟會不會分裂。應該說,這個問題可能由此而變得更加尖銳。這次米洛舍維奇修改憲法并沒有得到黑山的同意,所以黑山領導人久加諾維奇表示說,這次修憲是違法的,因而根據新憲法選出的總統也是違法的,他不準備予以承認。這樣,由米洛舍維奇種下的黑山與塞爾維亞不和的苦果就要由科什圖尼察來品味。但是,矛盾雖然尖銳,卻并不意味著南聯盟分裂在即。一方面,科什圖尼察對南聯盟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十分看重,幾次講話都強調了這一點,這種強硬的姿態不能不讓黑山領導人在行動前多掂量一下輕重。再有,科什圖尼察同西方的關系從總體上講還保持得不錯,在黑山獨立問題上,西方不會像以前那樣過多地偏袒黑山。第三,科什圖尼察與黑山還存在著改善關系的余地,比如說,他可以重新修改憲法,讓憲法回到原來的軌道。這就又回到中國那句老話上來,叫做“軟硬兼施”,先有大棒(強硬的態度)震攝住分裂派,再用胡蘿卜(平等的對話與共同發展)吸引住分裂派。新上任的科什圖尼察,應該比他的前任更懂得“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妙處。G (本文部分內容吸取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黃振民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聲明) G
《海外星云》(2000年31期)
海外星云 2000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