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你使用講究多
法國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中國那么講禮節的國度,為什么熟人見面可以沒有任何表示。
法語中第二人稱復數同時也是尊稱,相當于中文的“您”。只不過“您”在中文里用于稱長輩、有地位及不相識的人,且是單向的。法文中的“您”(vous)用途很微妙:不認識的人肯定互稱“您”,但即便是長輩,也不一定用“您”,要看是否熟悉。稍講究的人家,公婆與兒媳及岳父母與女婿之間也以“您”相稱。有時長輩先稱“你”,晚輩亦可改之;如果公婆一直與兒媳以“您”相稱,后者就不便改口了,這時兩者關系多半較疏遠。兒童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都可以“你”稱呼。
同事之間大部分互稱“你”,如實在有人一直對你稱“您”,而且是上司,那你別無選擇,只有如法炮制。有的情況很有趣,比如有人在講話過程中忽“您”忽“你”地反復改變,開始真不知他是什么意思,時間長了,才體會到他可能在試探你接不接受用“你”相稱,你回話時只須改稱“你”,兩人的稱呼問題便解決了。有的人很干脆,開宗明義地說“我們以‘你相稱吧”,這多半是兩人年齡或社會狀況差不多。另外,在中學里,老師可以稱學生“你”,學生一般只以“您”回稱。如果有人多年一直堅持對你堅稱“您”,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要留點距離;或者如西部布列塔尼老式人物,永遠不會改“您”為“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只好委曲一下了。作為母語非法語的人來說當然喜歡用“你”,動詞變位起來較方便,如用“您”則說話時就得當點心。
禮貌原則
法國人說話也是很有講究的,同樣一個意思,要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某年一友人攜其一雙兒女來家中用便飯,席間其三四歲的男孩說:“這菜不好吃。”他母親馬上糾正說:“不要說菜不好吃,應說‘我不喜歡吃。”意即:不是你的菜做得不好,是我不喜歡。換了種說法,該說的話說了,禮貌也有了。
說起吃飯,法國人幾乎從不請朋友下館子,他們請客總是在自己家里,只有用自己親自烹調的手藝才能表示對朋友的誠意。你要是帶點小禮物去,他們會很樂意收下,當面打開時還要稱贊禮物如何之受歡迎,說他們有點虛偽也不算過分,反正你心里聽著受用就行了。如果你請客,他們到時總要遲到一刻鐘半小時,這是尊重主人的表現:不要來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當然有人一遲就晚到一小時,你就不得不擔心他們是否根本忘了這個茬兒。無論如何,晚到比早到別人家更有禮貌是普遍的原則。
飯桌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談,一點不亞于中國的“侃爺”。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主人一旦看到有人置身談話之外,會特別提起一些能讓他感興趣的話頭,以不讓任何人落單。這樣一頓飯下來,少說也得要三四個小時。如是晚餐,吃到最后,大家自然是哈欠連天。你留的時間越長,越說明你在主人家過得愉快。主人挽留的信號是總是找出些話題來,如他們開始不接話茬,你就得想著該打道回府了。可是就算你說了要動身,主人仍會繼續找出些無關的話來說,為的是不讓客人感到突兀,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起身。甚至有時從說要走到真正離開會有一小時之差,這也體現主人的好客并給你依依不舍的感覺。
見面行吻禮
法國人見面行吻面禮,但各地區吻的次數不等。你要是在法國幾個城市住過,你就知道大多數地方吻兩次,有的地方達4次,在西部布列塔尼,一次就夠了。麻煩的是,如果遇上來自各地的人,你永遠不知道對方要吻你幾次。有時自以為一次就行了,剛把臉挪開,那邊的臉還在伸著,你就不得不再伸過去補上;有時是那邊已覺完成任務,早把臉伸給別人,你這邊還余興未盡,尷尬的同時雙方會自我解嘲一下。鑒于這許多不便,有的人一開始就先表明態度:“兩次!”或“一次!”,這當然限于朋友之間,如不太熟悉對方,只好放慢動作,等待對方的反應。至于吻4次的地方,就挺讓人發怵,試想你去參加一個百人聚會,見面時每人吻4次,分手時又重新來過,這一天下來你的臉可就好看了。
男士之間不須行吻面禮,他們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才握手,否則一天中第一次見面和道別時都要吻對方。這當然是個很好的禮節,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親近了很多。法國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中國那么講禮節的國度,為什么熟人見面沒有任何表示。他們哪里知道,孔老夫子早就諄諄教導過“男女授受不親”,2000多年的歷史都沒有改變這一事實。他們更加大惑不解的是,同性之間手拉手,卻又不是同性戀。
法國人有禮貌的表現還在于,如果你對他們的禮節一無所知,他們也不會在意,甚至也不好為人師地教導你,一切全憑你自己去體會。如此,哪怕你犯了忌也不用怕出丑,反正沒有人戳穿。好在中國人來自禮儀之邦,不懂就學,一段時間之后,你自然就慢慢會了。
*((由夕)
海外星云 200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