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牙(DenHaag)是荷蘭王國第三大城市,也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國(議)會以及外國使團亦設在這里,女王的行宮也在海牙市郊,從而使海牙成為荷蘭全國政治中心。而且許多國際組織總部也在此設立(例如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綠色和平總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等等),它位于大西洋西南海岸,離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約30公里。
全國的政治中心
距今1500年前荷蘭是德國的領地。1247年,德國的國王威廉二世(1247~1256年)在這里建造了一座城堡。1370年在一個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到"海牙村"這個名稱。
在荷蘭語中"海牙"(DenHaag)是伯爵的樹林的意思,因為這里最初是荷蘭貴族們的狩獵地,后來變成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領袖威廉總督的住地。今天的海牙市中心有一座古城堡,人們稱為"內府"就是當年的宮殿。1580年荷蘭最早的議會會議就是在這座宮殿里舉行的。從此,海牙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19世紀,荷蘭首都遷往阿姆斯特丹,海牙的內府成了議會大廈。內府非常氣派,外圍有很寬的護城河,河中還有個小島、綠樹成蔭、百鳥飛翔、海鷗、野鴨在河中嬉戲。府外廣場上,堅立著荷蘭建國國父威廉·奧蘭也的塑像。內府對游人開放,不必買票,可以自由出入。
而今海牙市擁有44.5萬人口,而華人卻有2萬多人,占旅荷華人10萬之眾的總數的1/5。這里是旅荷華人聚居及其經濟發展的第三大城市。
值得驕傲自豪的是馳名世界的馬德羅丹"荷蘭小人國"就建設在海牙市城邊的一個公園內。這是聞名西歐的微縮景區,凡來荷蘭旅游的賓客都慕名到此一游。
世界公約訂立地
海牙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國際法中心,這是因為國際法院、國際法圖書館和國際法學院都設在這里。
而且,許多重要的國際公約都是在這里舉行會議通過的。諸如,《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海戰時中立國權利公約》以及1970年關于處理非法劫持飛機公約,國際水域公約等,這些公約都簡稱為《海牙公約》。
聞名天下和平宮
聯合國主要機構之一的國際法院成立于1946年,設于荷蘭王國海牙和平宮內。這雄偉宮殿位于海牙市北部,遠離鬧市區,周圍有茂密的樹林環抱,環境顯得格外莊重、幽靜。
和平宮為一長方形的宮殿式建筑,棕紅色,兩層,兩端各有一座高聳的尖塔,兩塔高度不一,其中面臨大門的那座較高,上面鑲嵌著大圓鐘。黑色鐵絲桿圍墻,院內是修剪整齊的花卉樹叢,猶如一座花園。它建成于1913年,是美國安德魯·卡耐基贈與荷蘭的禮物。和平宮既是永久仲裁法庭,也是國際法庭、國際法海牙學院和國際法圖書館的所在地,在這些壯麗巍峨的建筑內,陳列展示著來自世界30多國致贈的紀念品,在這里工作的15個法官席位是國際司法界的最高榮譽,只有具備在本國擔任最高司法職務所要求的資格或者是公認的國際法專家才能出任。
首位華人大法官
在這兒誕生出第一位國際法院華人大法官倪征。出生于清末年間的倪征,因當時憤慨于中國人備受洋人欺侮、壓迫,中國沒有法權從而毅然走上法律救國的道路,立志投身法律工作,從事法學研究。
倪征1928年獲得東吳大學(今江蘇省蘇州大學)法學院學士,1929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律研究院法學博士,1930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法學研究院榮譽研究員稱號……
1947年,在日本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以精通英語和英美法律著稱且擔任首席法官的倪征剛韌凜然、執法如山、義正詞嚴,以充足論據力挫群儒,終不負四萬萬中國同胞的重望,將挑起侵華戰爭的日本甲級戰犯倭寇板垣征四郎、土肥原等等當年密謀東北事變,樹立偽滿傀儡政權、制造冀東政權、煽動內蒙獨立的戰爭惡魔一一送上了歷史的絞刑架。
(摘自香港《華人月刊》,張卓輝文)
海外星云 200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