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松
東東今年6歲,正在上幼兒園大班,進入大班后的幾個星期里,老師問他很多問題,他都回答“不知道”,父母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因此帶他來咨詢。
出生后,他的生長發育均正常,1歲前后就會說話和走路了,似乎比同齡孩子還要聰明;3歲時就可以背誦不少唐詩和兒歌。父母認為孩子的智力比較高,曾將他送到繪畫班、素描班、“小熒星”藝術團學習,平時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講話要流利,對人要有禮貌,回答問題要快而準確。升入大班以前,幼兒園曾經對報名的孩子進行過一次面試,面試時,東東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表現不理想,回家后媽媽斥責他說:“你怎么那么笨呀,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將來到幼兒園,誰會喜歡你呢?”“要會說話,不要呆頭呆腦。”以后,東東經常因為回答問題而受到媽媽的批評。進入幼兒園大班后,他就變得從來不主動講話,即使被動回答問題也非常簡單,常用“不知道”來作答。
那么,造成他總是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語言障礙:3-7歲是兒童語言發展最迅速的階段,大量新鮮的名詞會出現在孩子的嘴邊。如果在此階段由于各種原因如:言語發育遲緩、口吃、先天性構音障礙等,導致兒童語言發育受到影響,那么孩子為了避免他人對自己的譏笑,往往會采取回避的方式,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多講話。
2.性格特點使然:有些孩子的性格內向,不善于講話,聽多于講,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尤其在人多的情況下,就會表現為以最簡單的語言回答別人的問題。這種性格并非缺點,只是特點而已。
3.教育方法失當:這里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父母對兒童的要求過高,所提的問題超過了孩子的年齡段應該掌握的知識范圍;二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行為給予了過多的否定或譴責,看不到孩子的優點,使他在新問題面前表現出自卑,于是采取了回避的行為;三是家長沒有引導孩子如何去思考問題,從而使孩子遇到困難的問題時不是去動腦筋,思考它的來龍去脈,而是直接等待大人的答案。
一般來講,人與人的溝通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對嬰幼兒來說,非語言溝通如面部表情、手勢、姿態、撫摸、微笑、摟抱等更容易被他們理解,也顯得非常重要。對學齡前兒童或者學齡期兒童來說,語言溝通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語言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不僅可以理解別人問話的意思,而且還能根據問話給予適當的回答,甚至還可以是修飾性的回答,這樣就起到了相互溝通的作用。
對這些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呢?
1.對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家長要找出語言障礙的原因。口吃,就要針對口吃進行有關的訓練,穩定情緒,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講話節律;構音不清或言語發育障礙,要通過各種言語訓練來糾正,不可譏笑或模仿孩子的錯誤言語,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2.對性格內向而不善于表達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多講,給他們提供較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家中多讓孩子談一談每天上學的感受,講講學校里的見聞,主動與來訪的客人打招呼等等;在學校,可請求老師有意識地向他提問題,讓喜歡講話的同學起表率作用,教他與人交往的技巧。
3.要改變教育方式。首先提問的問題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降低問題的難度,不提過高、過難的問題,孩子回答出來后要進行鼓勵。即使孩子回答不出來,也不能斥責、貶低、諷刺或挖苦。其次,要正確引導孩子去理解問題的實質,使所回答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由錯誤朝正確的方向發展,逐步樹立孩子回答問題的信心。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與孩子多溝通,提一些孩子有興趣的問題,或者由問題引發孩子的興趣,與父母共同討論話題,不要強迫孩子去談他不感興趣的問題。
(作者系上海心理咨詢中心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