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建琴
可欣入園第一個月

開學近三周了,大多數的孩子都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每天能高高興興地來上學了。
但可欣還是哭。她媽媽告訴我,可欣現在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聽你話,你讓我呆在家里不去幼兒園行嗎?”為了這句話,爸爸媽媽每天都要開導她:“幼兒園里有好多小朋友,好多玩具。小孩子長大了,都要到幼兒園去學本領的。”但是可欣還是不情愿來幼兒園。看得出,有時候她也想控制自己的情感,但到底還小,每次總忍不住要哭,還求送她來的爸爸再陪她一會兒,弄得他爸爸也十分心痛的樣子,離開的時候,總是一步三回頭,十分不舍。可欣其實是個十分懂事的孩子,隨著我去教室的路上,她會一邊哭一邊說:“老師,我再哭一會就好了。”
漸漸地,我發現可欣對爸爸的依戀更甚于媽媽。我于是提議以后讓媽媽送她。可欣對媽媽的依戀感似乎不如對爸爸來的強烈,而且媽媽離開的時候也比爸爸果斷、堅決。這一招還真有效,可欣哭的時間明顯縮短了。但一整天仍是怏怏不樂的。她媽媽告訴我可欣在家里是很活潑開朗的一個孩子。但是在這里,她時常拘謹、膽怯地獨坐著。即使游戲時間也只是抱著家里帶來的長毛絨玩具,不說也不笑。我想了很多辦法來哄她,接近安撫她,可是不管我怎樣“施愛”都沒用。只有當下午爸爸來接她時,她才顯出這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樣子,露出燦爛的笑容,歡快地張開雙臂撲上去。
我決心盡我所能讓可欣在我的班里像她在家里一樣開心活潑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在剛入園時,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的情緒。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對于這種情緒特別嚴重的孩子,應該多關心多教育,從而促進她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
可欣意識到“大家和我是一樣的啊”
可欣現在上幼兒園不再哭泣了。但是依舊不理睬任何人,也不參加任何游戲。同伴們去邀請她,她回答說:“我不想玩,我就坐在這里想爸爸。”她的小腦筋看來就她有爸爸媽媽,就她想爸爸媽媽。
一次班里舉行看圖書活動,她依舊一個人坐在一邊,手里拿了一本書。我走過去,坐在她身邊,問她:“喜歡聽故事嗎?”她點點頭。于是,我摟著她給她講“離群的小雞”。當講到小黃雞離開媽媽遭遇危險時,她忽然哭了。一邊哭,一邊說:“我要爸爸。”故事中的情節觸動了她脆弱的情感。我抱起她,讓她坐到我的腿上,對她說:“老師知道可欣是想爸爸了,因為爸爸最喜歡可欣了,如果老師是你,也會這樣的。”聽了我這番話,可欣止住了哭,我趁機再開導她:“你有爸爸媽媽,這里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呀。爸爸媽媽上班,小朋友上幼兒園,這里有這么多同學、玩具,多好。”這時,周圍的小朋友也圍過來了。有的孩子說:“我也想媽媽,媽媽說我開開心心上幼兒園,她就早點來接我。”有的說:“我在心里想媽媽。”眼角帶著淚花的可欣專注地聽著小朋友們的話,漸漸流露出輕松欣喜的神色。我告訴可欣:“你看,這么多小朋友都想爸爸媽媽的,可是他們都不哭的。”我想讓可欣產生一種“平常感”,讓她不要太看重自己的感受。
為了強化可欣的“平常感”,我還告訴可欣:“老師小的時候也跟可欣一樣,一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老是想爸爸媽媽,每天要哭。后來就把媽媽的相片帶在身邊,想的時候就看一看。”可欣邊聽邊點頭,我知道,雖然可欣還沒有露出笑顏,但她心里的結已經漸漸打開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披露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讓可欣覺得老師小朋友們同她是一樣的,可以讓她對老師、集體產生親近感。)
可欣主動參加集體游戲了
可欣的情緒日益穩定了,在一般人看來她似乎已經適應了。但仍是不愛說話,也不愛與同伴們交往。每次自由活動,她就一手抱著自己的小狗熊,一手放在口袋里,因為口袋里有媽媽的相片。她會時不時地把照片拿出來看好幾回。我主動邀請她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她只是搖頭,無論怎么勸說,她就是不愿意。
一次,小朋友們在戶外玩大型滑梯。我偶爾發現可欣對蕩秋千感興趣,就連忙上前說:“秋千很好玩,老師抱你上去。”哪知,她聽我這么一說,趕緊往后縮。我反復地說:“沒關系,老師抱你,很好玩的。”可沒用,可欣索性看也不看我了。看來,對可欣這樣的孩子還是得采取間接的方式。
在一次餐后活動中,有個小朋友帶來了一只特別逗笑的玩具。大家都玩得“咯咯”直笑。我發現坐在不遠處的可欣看著我們這邊,當我們笑時,她也在笑。我裝做沒看見,仍然同小朋友們一起玩。大家玩得盡情大笑時,我發現可欣臉上的笑容也多了。活動結束的時候,我說:“今天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我還看到一個小朋友臉上也笑瞇瞇的。”我說著看了看可欣,她的眼里流露出一份羞澀的喜悅。
下午玩角色游戲的時候,我看到可欣有一點躍躍欲試了。她的小手舉得低低的,而且一會兒舉起,一會兒又放下。于是我就請她在“娃娃家”里當“孩子”。這可是她第一次主動參加集體游戲。只見她一會兒跟“媽媽”逛超市,一會兒在媽媽陪伴下到“醫院”去“看病”。偶爾還聽到她與同伴一塊兒歡快的笑聲。
可欣就這樣慢慢地融到這個集體中來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都十分希望有自己的兒童伙伴,如果這一要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長時間不適應環境,長時間離群,孩子就會變得孤僻。對這樣的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應讓她有個適應的過程,可采取間接的方法,幫他逐漸適應集體生活,在集體中學會交朋友,體驗交朋友的樂趣。)
可欣自信起來了
可欣的笑容多了,但是還不能面對大家主動講故事、唱歌。舉手時也畏畏縮縮的,很膽怯的樣子。偶有一次,大家在玩拼板游戲,有八十多塊拼板要拼成一幅完整的卡通圖,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度的。可欣不看樣子,只一會兒就拼好了。我驚喜地夸她:“可欣,這么快就拼好了,真行!”可欣高興地告訴我:“我家里還有一百多塊呢,我也拼得很快的。”后來一次午后的空隙,我請她拼給大家看,她一開始不肯,在我再三的鼓勵下,終于走到前面獨自為大家做起表演來。她拼好之后,許多小朋友為她鼓掌,都用佩服的眼光看著這個平時不聲不響的小伙伴。這之后,班里開始流行玩拼板。可欣拼得最多也最快,這段時間里可欣的自信心大大增加了。她身邊的朋友也多起來了。
后來我還發現可欣彈得一手好琴,原來要欣賞到可欣的琴聲是非常難的,而現在只要你請她為大家表演,她就會大大方方地彈給你聽。
在學期末的談話活動《我進步了》中,我讓孩子們說說自己什么地方進步了,可欣把手舉得高高的,她說:“原來我又要哭又膽小,現在我不哭了,老師說我勇敢了,我也行了!”
可欣的話當然令我十分高興,在可欣身上我化了很大的力氣。事實上,我的周圍還有許多像可欣這樣內向而又內秀的孩子,只有我們做教師的做家長的循循善誘,付出愛心、信心及無比的耐心,才能令他們散發出應有的光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