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娟
我們是寄宿制幼稚園,收托的兒童最小是2歲,他們帶著奶瓶、兜著尿布來到幼稚園過集體生活。走進擺滿玩具的教室,他們尋找的不是玩具、同伴,而是媽媽。于是,哭聲此起彼伏,任我們好話說盡,百般呵護都不管用。然而,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他們這么小,從溫暖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稚園,看到的人都是不認識的,能叫他不焦慮、不害怕嗎?
于是,我盡量用抱一抱、摟一摟、親一親的方法來與他們交流。常常我的左腿上坐一個,右腿上也坐一個,兩只手臂又各摟一個,眼睛和嘴還呵護著另外幾個。慢慢地,教室里總算安靜下來,他們似乎一時找到了新的安全港灣了。
為了讓這些“離”家的娃娃,找到家的溫暖,我還把教室盡量營造成家庭的氛圍。一大塊軟軟的地毯上,放上布娃娃、小汽車、氣球等,讓幼兒脫了鞋子在上面自由地走動,自由地坐、躺、打滾。累了,他們就依偎在我的身邊。
晚上看電視,我為他們準備了幾盤零食擺放在桌上,讓幼兒半圓形圍坐,邊看電視邊吃零食。當屏幕上出現恐龍戰隊、怪獸時,平時我行我素的文文緊張地走到我身邊,并抓著我的手。我說,換個頻道好嗎?他搖搖頭,指指小朋友說:“他們要看。”“那你不害怕嗎?”我問。“我只要拉著老師的手就不怕了。”多么懂事!
一個多月后,這些2歲多的孩子認同我了,信任我了。他們會搬張椅子來給我坐,接著再把自己的椅子挪到我的旁邊,依偎在我的身邊。這時候,我的心里是甜甜的。但又有一種抑制不住的苦澀,不知見此情景,他們的父母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