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毓民
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咳嗽,不少家長習慣給孩子服用止咳藥水,他們認為咳嗽會損害肺,用止咳藥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濫用止咳藥非但無效,甚至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咳嗽是由許多疾病引起的一種癥狀,是人體一種生理性保護機制,通過咳嗽可將呼吸道內的異物或分泌物清除體外,以保持呼吸道"通行無阻"。所以在病的初期,特別是痰易不咳出時,勿要濫用止咳藥,否則使痰阻塞在呼吸道內,痰內大量的細菌、病毒得到繁殖的機會,感染遲遲不能得到控制,呼吸道阻塞使患兒呼吸急促,病情加重。不適當的應用止咳藥也會掩蓋病情。作者曾遇到一4歲小兒,咳嗽數月,家長從藥房購買多種止咳藥給小兒服用,效果不顯,反出現消瘦、低熱,來門診胸片檢查,原來是肺門淋巴結核引起的咳嗽。
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止咳藥對病情還是有利的。例如當過頻的咳嗽影響孩子的睡眠,甚至引起支氣管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可以適當應用止咳藥。若痰量較多不易咳出,同時要用抗菌及化痰的藥。對于無痰劇烈的咳嗽是應用止咳藥的指征。
止咳藥有兩大類,一種是中樞性止咳藥,藥物通過抑制咳嗽中樞,使其不能下達咳嗽的指令。此類藥物的典型代表是可待因。可待因的止咳作用強大且迅速,還有鎮痛作用,適用于劇烈咳嗽引起胸痛,劇烈的干咳等。但是可待因不能應用于初期有痰咳嗽,尤其痰多的兒童禁用,由于對小嬰兒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不能應用于嬰幼兒,長期應用還會成癮,所以這類藥需在醫生嚴格控制下使用。另一類為外圍性止咳藥,對支氣管有局部麻醉作用,如愈咳、退咳等,其止咳作用較中樞性止咳藥弱。
中藥類的止咳藥多數同時有化痰作用,如杏仁、桃仁、紫苑、前胡等,也有偏于止咳作用的,如百部,宜在痰少只咳時應用。由于中藥常使用幾種止咳化痰藥,并且兼有抗菌消炎作用,所以副作用較少。
止咳藥應用面很廣,兒童時期又較多使用,所以要慎重考慮應用的"得"和"失",只有掌握適應癥,不濫用,才能發揮藥的最大效能。
圖/毛小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