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超英
“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四藝,有悠久的傳統。推想在當時稍有層次的文人都應該諳熟,比如今人的會玩電腦、開汽車、打麻將那樣普及。四藝中琴、書、畫流傳下大量精美無比的傳世作品,但“棋”古人留給我們的卻不多。
“棋”包括棋譜和棋具,而后者更是鮮得一見。為什么呢?竊以為是淹沒于藏家,沒有深入挖掘之故。筆者三年前開始收集中國象棋棋具,但收獲有限,本文僅是拋磚引玉,以就教于象棋收藏的大方之家。
古文獻中關于棋具的記載幾乎是空白,有的只是個別詩句中提及或非常簡短的記載,迄今為止關于棋具(包括棋子、棋盤、棋盒)制造方法的記載尚未發現,但是通過現有的簡短、零星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棋具的材質和樣式的大致情形,如洪遼《夷堅志·夷堅支景卷第·琴棋桌條記載》。
乾道初(1165年),內侍陳源坐罪,謫郴,詔籍其家資出鬻。將作丞呂義卿得二物:其一琴臺,虢州月石所斫,色紫而理細,茂林修竹,江村小景,工巧不可名狀,四腳各以綠絲絳系降真香醋右幻叮其一象棋桌,高一尺五寸,闊二尺五寸,空中以貯棋合,四圍有闌,沉香為局面,牙柵界之,其外有烏木花梨白檀,數匝緣飾,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頭填以銀,芬薌襲人。
該條詳細描寫的棋桌的材質和樣式令人神往。北宋末宋徽宗趙佶(1101~1126)深通百藝,尤嗜琴棋,有御制《宣和宮詞》為證:
白檀象戲小盤平,牙子金書字更明。
夜靜綺窗絳月葛,玉容相對暖移聲。
可見宋徽宗用的棋盤是白檀香木制成,棋子則是象牙制成。上面二條記載了宋代棋具主要是棋盤的情形,可惜這種棋盤的出土傳世作品尚未發現(或秘藏于私家尚未公開)。
實際上常見于出土實物或傳世作品主要是棋子,它是象棋棋具的核心。對于棋子而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材質和書法刻工。以材質分類來說:
1、銅制棋具
據報道1984年,江西安義縣長埠鄉村農民龔聲漢,在建新房挖屋基地時,在一米深處發現銅質古象棋一副,置于木盒之內。象棋子中放有“崇寧通寶”銅錢一枚,并附有一張字紙,惜出土時紙已毀。象棋共32只,鑄有陽文,系楷字,計有將二只、士四只、車四只、馬四只,炮之別,士、仕之分,也無兵,據“崇寧通寶”的銅錢判斷,其窖藏時間可能系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間。
據考古學家鑒定,開封出土的一批黃銅質象棋子,亦系崇寧年間遺物,棋子圓形,最大者直徑為31cm不等。棋子正反兩面均為漢字,一邊為圖案,有的正反兩面均為漢字,顯然屬于不同套的象棋殘存。棋子兵種有將、士、象、車、馬、炮、卒等七種。(據《中國象棋史》)專家論證,宋徽宗時期象棋已經定型,造型特征為扁圓形雙面棋子,兩邊均為漢字,或一面為漢字,一面為圖形,這些出土文物均是國家藏有,但是銅材不易破損,推測流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還有相當一部分,筆者偶逢機遇收藏一枚。(見照片①)直徑36mm、厚2mm,雙面楷書,為“將”字,中間打有一孔。系作為掛件使用,意即掛將封侯之意,看來它的主人也許并不善棋,僅是用作吉祥物罷了。類似的情形還有“馬”字,取馬到成功之意(詳見后文)。
在宋代象棋初定型時,棋子上書并無將、帥、仕、士、象、相之別而是用顏色加以區分的,這也是判斷銅質子是否為宋代初期之物的依據之一。
宋代的銅質棋子過于薄,不易于捉棋行子,而且制造麻煩,逐漸退出了棋具的歷史舞臺。
2、象牙棋具
象牙做棋子大約始于宋代,詩句“牙子金書字更明”可以為證,參考日本正倉院北所藏太平勝寶五年(753)金字牙牌實物,當是用密陀僧合粉涂寫成字也可佐證。有的專家認為“金書”是指宋徽宗的瘦金書(《象棋史話》),但從“字更明”三字看來仍指金色而非它。
象牙價昂,非一般市民所用之物,但是歷史上豪門富戶又兼好棋者并不少,所以宋以后傳世之物較多,一是易于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價值,擁有者也刻意保存所致,現在各古玩市場仍可看見,不過新品或新品作舊之物多,真正老東西較少。本人所藏一枚(見照片②),直徑46mm、厚15mm,中間有一圓孔,作為掛件取馬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宋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將”與“馬”仍可看到,正是掛件這一功能使它們得以傳世的。
純象牙之物裝飾性不強,故有人將其嵌入紫檀、黃花梨、紅木之中,本人藏有一幅紫檀嵌入象牙(見照片③),乃是民國之物,全幅完整,古樸典雅,甚為喜愛。
在市場上選購時,通過象牙材料新舊可以初步確定象棋的具體年代,因為若以舊材改制象棋來謀求暴利,造假者不屑一顧。
3、玉質棋具

周紫堯《阮郎歸》有“閑臨小玉盤”之句。據田藝衡《留青日托楊墳》記載,明正德年間沈某掘南宋名將楊存中在德清之墓,發現玉象棋一副并諸玩器,說明至少在宋代已有玉制的象棋盤和象棋子,后作為棋具的制作材料歷代不絕,因玉質的價格相差較大,優質玉棋子與劣質玉棋子價格可以相差幾十倍、上百倍,如現市面上常見的玉質棋子刻工造型粗俗,玉質低下實有損玉質棋子的形象,本人收藏有明晚期玉子一副(見照片④)。全幅僅一子有破損,黑白雙方分別用黑玉與碧玉區分,比較少見,另外尚有瑪瑙、石料等均非正宗,還有陶瓷棋子,據說在清代也頗為興盛(見照片⑤)。但棋子在棋手情緒激動之時無法承受重力拍擊,故未能廣泛流傳。
4、木質棋具
1973年8月間,我國考古人員從福建泉州的后渚港,發現了一批沉在航道邊緣的宋代文物,其中有木制圓形象棋子20枚,陰刻加圓框書填紅馬棋1枚,墨書或雙鉤朱書有將、仕、士、車、象、炮、兵等10枚,字跡模糊不清者9枚,屬紅方的有將、士、仕各1枚,屬黑方的有士、象、炮各1枚,車、兵各2枚,書寫的象棋子,車已殘損。據《中國象棋史》,這是已發現最早的木質象棋子,象棋史研究家正是通過這些棋子及旁證才做出現行象棋定型于宋代的結論。木質用于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間的重要舉措,為象棋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木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棋具的主流,中國一向有家具制作和雕刻的傳統,優質硬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等;易于雕刻的優質木材則有黃楊等,所以這些材料立刻被用于高檔棋具。明代是我國家具藝術的頂峰,木器工匠們對木質軟硬和紋理的表現等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作為家具的小品余韻,明代硬木象棋是我國象棋棋具的高峰,藏家們青睞有加,我個人尤為偏愛,以為它們藝術性、收藏價值要超過象牙、玉質等,本人藏有一副紫檀、黃檀陰陽子象棋系明初之物(見照片⑥)。正面楷書,背面大篆,刀法工穩,造型古樸流暢,一般市民多不識大篆,推測乃文人雅士之物。
筆者有時想,歷代不少文人雅士包括大名人均雅好象戲,他們用的是什么樣的棋具呢?思之令人神往,哪位大方家的藏品若能公之于眾,當是一段棋壇藏界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