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文緒??

代表河北省棋類運動最高水平的河北省棋院,自1994年成立以來,于90年代末期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河北象棋男隊在特級大師劉殿中的率領下,1997年、1998年分別在上海、昆明連續兩年奪取全國冠軍。1999年、2000年兩次獲團體第三名。自70年代末期組隊以來,他們已四次折桂,并多次進入前六名。
國際特級大師李來群入隊以來,獲2次世界亞軍,4次亞洲冠軍,4次全國個人冠軍,集“棋王”“棋圣”于一身。
特級大師劉殿中獲一次亞洲亞軍,一次亞洲第三名,三獲全國個人賽第四名,一次第五名。
國際大師閻文清獲一次世界亞軍,一次全國個人亞軍,一次第四,一次第五。
女子特級大師胡明兩奪世界冠軍,三次亞洲冠軍,六次在全國個人賽折桂,女隊則在她的率領下,兩次奪得全國冠軍,并多次進入前六名。
國際象棋自1990年彭小民獲全國個人賽第五名以來,河北國際象棋隊進入突飛猛進的時期,并于1997年奪得全國團體賽男子組冠軍,首次使團體冠軍越過黃河。翌年4月,河北隊以石家莊市隊名義代表中國出征馬來西亞第一屆亞洲城市錦標賽,以全勝戰績獲得冠軍,在東南亞掀起中國潮。同年,彭小民、張鵬翔壟斷了全國個人賽冠亞軍。更可喜的是,小將章鐘在繼彭小民之后成為特級大師,從而使河北省成為惟一擁有兩名特級大師的省份。
圍棋隊董彥在1997年全國個人錦標賽上勇奪第三名,1998年、1999年又結合業余棋手組隊參賽,晉級、保級成功,創造了河北省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
目前的河北省棋院其前身是河北省棋類運動工作隊。李來群于1977年在“邯鄲十五省市象棋邀請賽”上,勇挫蔡福如、蔣志梁等名將獲得冠軍,從而震驚了全國棋壇。河北出了個李來群,從而也驚動了河北省棋界,在省領導的直接關懷下,省棋隊應運而生,一開始只有運動員李來群一人,之后,教練劉殿中從開灤煤礦調來。不久又組建了圍棋隊、國際象棋隊。當時三支棋隊與其他運動隊擠在一座小二層樓上訓練辦公,條件非常艱苦,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河北象棋隊在80年代初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首先是李來群于1982年獲得全國個人賽冠軍,使全國冠軍越過黃河,從而打破了南方棋手壟斷全國冠軍的局面,而河北象棋男隊在1983年、1985年兩次獲得全國團體冠軍,一躍成為全國棋壇上一支勁旅。
自全國第七屆運動會以來,全國體育戰線推行奧運戰略,各省市體委都把發展奧運項目作為工作之重,政策也開始向這些項目傾斜,對于非奧運項目的棋類運動來說,除了推向社會外,更多的是把它與群眾體育結合起來,依靠群眾的自發性來維持其發展。自1993年以來,棋類運動不再是扶持的項目,在“走向社會、以棋養棋”的目標下,其經費也是一減再減。1994年為12萬元,其后逐年遞減為6萬、4萬,河北棋隊的成績也隨著經費的減少連年下滑。1995年,由于經費緊張,編制縮減,國際象棋隊只能在前一年男、女雙雙獲得全國團體季軍的情況下,被迫只留下4人。全國團體賽只能以男、女混合組隊參加男子團體賽。在奧運爭光計劃和不成文的全運爭光計劃驅動下,棋類運動進退維谷,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賽事也被完全打亂,這極大地影響了棋類運動的發展,原來一年一度的全省比賽,由于領導重視不夠,時斷時續的經費問題基本上要靠棋界一些熱心人士操持,全無保證,更無相應優惠政策。
競賽是體育的杠桿,沒有競賽就談不上發展體育。發展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凡是群眾喜愛的運動,我們就應該發展。
博弈是東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戲,而且還影響和陶冶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因此,局影枰聲,代代不絕。琴、棋、書、畫并稱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形式,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形態。中國的傳統是崇尚理性文化,“弈”中的恬淡、豁達、風雅、機智和軍事、哲學、詩詞、藝術共聚一堂。黑白之間,楚河漢界內外,棋藝帶來的啟悟和內涵被無限拓展,棋盤之外的天地被融合為一,成為中國棋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方寸棋盤,還具有磨煉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聶衛平、馬曉春、常昊、謝軍、葉江川、彭小民、胡榮華、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一批棋類大師與中國一流科學家一樣,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毅力和才干。這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經濟、科技文化、人才素質的綜合反映。幸而河北省體委逐漸認識到了棋類運動的價值,并沒有實行“三年斷奶”的決定,而是重新調整政策,增加投入,使河北省棋類事業又獲得了生機。目前,有關部門開始引導淡化金牌意識,倡導群眾體育。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審視我們的體育發展戰略,確立群眾需要與國家需要相結合的戰略重點,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實,對于體育發展戰略,不應該囿于這個項目是否是奧運項目,更應該看到它的發展價值。
河北棋院的中國象棋隊目前可謂人才濟濟。劉殿中,20多年來為河北象棋嘔心瀝血,南征北戰,但他現在年逾半百,同時,作為棋院院長要負責三項棋的行政管理工作,這使他在棋藝訓練上不得不分心。李來群則由于近來事務繁忙,恢復到巔峰狀態雖有可能,然而也是年近不惑,大有英雄遲暮之嘆。閻文清、張江、胡明雖正當其年, 且棋藝也正處于高峰期,但都到了成家立業之時,雜務漸多。幸而河北棋院培養出的一批小將已逐漸走向全國賽場,今年效力于云南隊的王躍飛于1998年獲全國少年賽16歲組冠軍,1999年打入甲組行列。代表河北隊出征的苗利明于1999年獲“棋友杯”冠軍,在今年全國團體賽上又有上佳表演,今年效力于吉林隊的李軒、甘肅隊的任波、1999年全國少年賽14歲組冠軍張任遠皆在河北棋院培訓。
國際象棋方面,隊員老化問題尚不存在,但由于無力購進先進訓練設施,資料嚴重短缺,青少年的培養基本停頓,倘若隊中有人稍有閃失,全隊戰績將急劇下滑。
進入90年代以來,全國棋類運動開展較好的省份都相繼成立了棋院,目前,京、滬、黑、皖、蘇、浙、川、渝、深圳等規模不等的棋院,具備了走向市場的條件。而河北棋院自1994年成立以來,且不說棋院的啟動資金,甚至連塊地方也沒有,三支棋隊只能在體工隊辦公樓7層一間小房訓練,辦學校、搞活動、舉行比賽根本不具備條件。最令人不解的是,建棋院的動議早在金明同志任省委書記時就已提出,但十幾年過去了,棋院仍徒有虛名。對于河北省這樣一個棋類運動大省來說,擁有眾多的棋壇高手,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基地,沒有一個讓棋類人才發揮專長、弘揚國粹的場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我們有一千個理由,為河北成為體育強省去努力,我們更有一萬個義務去弘揚有著悠久歷史、深厚群眾基礎的三尺之枰上的藝術。透過桂冠閃爍的璀璨之光,我們不應該看到的是李來群、胡明、彭小民、章鐘等大師的孤身只影,在他們的背后,也不應是一片后繼無人的干涸沙漠。在體育走向職業化的今年,人們隨著對“弈”的科學性、教育性等方面認識的不斷深入,“弈”越來越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終將會聚成為一條奔流不息的智慧長河,而未來的河北棋院一定會是中國棋文化中的一片綠洲。
〖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