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更
由"四七并列"到"比射爭袍"
無車又無兵,只用炮、馬來作戰的殘局,因其運子難度大,變化較多而更能引起棋手們的興趣,對這樣殘局的戰術規律,古時就探索過。公元1570年出版的著名古譜《適情雅趣》載有"四七并列"局(圖1),就是演示雙炮、雙馬的戰術殺法規律的。
1、炮六進三!將5平4
起手喂炮,引出黑將,以利于攻殺,是本局著法的精華所在。
2、馬九進八象5退33、馬八退七將4進1
4、馬七退五將4進15、馬五退七將4退1
6、馬七進八將4進17、馬八進七將4退1
從喂炮引出黑將起,左馬憑借沉底炮及河口馬的控制作用,左右沖突,縱橫馳騁,殺象逐王,使之不安于位,著法精彩且實用。
8、馬七退八將4退19、馬六進七將4平5
如將4進1?則馬七進八,將4進1,炮九退二"馬后炮"殺!紅速勝。
10、馬八進七士5退411、前馬退六將5進1
12、馬六退七…………
這著棋,《百變》、《韜》、《淵》譜皆走馬六退五,將5平6,馬五進三,將6進1,炮九退二,紅勝。然而本局如果8路黑車改在7路上,則這步棋就必須走馬六退七了。
12、…………將5平613、后馬進五將6進1
14、炮九退二(紅勝)。
局名"四七并列",含意是紅方除去主帥外有四枚攻子,黑方則相應除去黑將外應有七子才對,少一枚棋子哪里去了呢?是不是刪去了一枚黑方棋子呢?筆者懷著這一疑問,在公元1522年出版的《百變象棋譜》中找到了證據。
載于《百變象棋譜》中的"四將出師"局(圖2),棋圖中多出一枚黑卒,黑車的位置不在8路而在9路原位。多卒的棋勢,使得原先喂炮引出黑將再以匹馬東撲西殺縱橫馳騁的精彩殺法消失,起手紅方可以改走馬九進七臥槽照將,待將5平4出來后,走炮六退六打卒叫將,紅方同樣可以獲勝,且可速勝(著法不難,讀者可以自行演變)。
如果底線小卒是后添的,當然屬于"畫蛇添足"了,但筆者細加分析,多卒的棋勢,很可能是保留了本棋局的原始形貌。《適》譜的序言中,提到部分棋局是輯自宋代失傳古譜《夢入神機集》的。《百變》與《適》譜是同期明代古譜,很可能各自都借鑒與吸納了宋代的古局,《適》譜成書前發現了有底卒的弊端而刪去了一卒,而《百變》卻失察,以致保留了這一古局的原始形態,為我們今天研究古局棋史留下了珍貴的證據。
刪去底卒,雖然車位與《適》譜不同,但《適》譜之著法完全適用。《百變》第12回合(《適》譜走馬六退七)改走為馬六退五,效果一樣。
出版于1707年的清代古譜《韜略元機》"雙驥驅雷"局(圖3),就是刪去底卒的《百變》同型局,著法與《百變》局完全相同,都是紅先勝。
清代以和棋為主旨的殘局譜中,只有《淵深海闊》吸收了此局,局勢與圖3一樣,著法也與《韜》譜相同,局名則為"比射爭袍",這個局名,對照本局著法,很點題、很形象。
"比射爭袍"講的是東漢建安15年春,曹操臨漳河建銅雀臺成,大宴文武,以示慶賀。為了演武,掛紅錦戰袍于垂柳枝上,下設一箭垛,以百步為界。武將分為兩隊:曹氏宗族一隊穿紅袍,其余皆穿綠袍,比試騎射技術。凡射中樹枝,即將錦袍賞他,以示表彰;凡射不中的,罰飲水一杯。是時金鼓齊鳴,喝彩聲聲,熱鬧非凡。本局棋,雙馬馳騁,炮聲隆隆,聯想情景,很有情趣,局名點題。
《適》譜"四七并列"局,筆者建議新增黑方7路底象,8路車移近一路在7路上,則不僅局名符合,著法也沒有歧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