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超英

北宋到南宋的160年之間是中國象棋形制變動較大、爭議比較多的一個時期,專家們的看法分歧也較大。由于大多數專家由古文獻中捕捉只言片語來發微,所以各執一說,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私以為從實物入手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惟一辦法,本文公布一枚收藏于宋代的棋子,拋磚引玉,以就教于諸位中國象棋史研究的大方之家。
對于宋代象棋的形制特點,以對古代象棋斷代素有研究的劉道平先生的說法較有代表性,他指出:“北宋是象壇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嚴格說來唐末五代已開始,下限只到北宋晚期),形制的競爭是本時期的特點。參加競爭的有大象戲、小象戲、廣象戲、七國象戲和三象戲,競爭主要在大小象戲之間。大象戲縱橫路十一,棋子三十四,包括偏裨兩種棋子。小象戲就是現制象棋(見拙作《北宋象棋盤考》1961年《象棋》10月號)。北宋的詩,如程顥的《象戲》(大都博弈皆戲劇);北宋的棋譜,如尹洙的《象戲格》,都指的是大象戲。可見大象戲淵源流長,被視為正宗,應系上承牛僧儒時代的象棋。至于小象戲出現較遲,但既然在北宋晚期已一枝獨秀,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交流困難的條件下,估計至少在百年前就已產生,亦極可能產生于唐末五代。參加競爭的還有廣象戲(七人對局,每方棋子17枚,比現制象棋多偏、裨、刀、劍、騎、弓、弩、行人等棋子)。還有成師仲的三象戲(當系三人對局)。”[《古代象棋發展的斷代》(中國象棋年鑒1996版)]本人收藏的這一枚棋子為玉質,直徑42mm,厚12mm,于杭州購入(見照片1),正面為騎猛獸(何種猛獸難以判斷)的人物,在人物正面有文字“兵”,人物服飾及“兵”字寫法明顯是宋代風格。大家都知道迄今為止出土的宋代棋子或是兩面文字,或是一面文字一面圖案(見照片2、3)。見照片可知該時兵卒的圖案為手持長矛或大斧的士兵(無論是開封出土還是義安出土)。按公認的說法唐代棋子為立體,南宋為一面文字一面圖案(或兩邊文字)、定制以后為單面或兩面文字。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枚棋子是北宋之物,是北宋象棋形制變動的一個縮影。
程顥(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陽人。程顥在《明適先生文集》卷一有《象戲》為歷來研究家重視,現錄全文如下:
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
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官名。
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
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
其中“河外尖斜步卒輕”一句尤為重要,它既說明此種象棋已有河界,又說明兵卒過河不但可以直行而且可以斜行,與現制象棋有重要區別。筆者認為照片1中的實物,正是程詩中所提到的象棋形制的一種——兵。步卒“輕”,“輕”說明步卒應該是有坐騎,機動性較大的棋種。而南宋定型象棋,已改為不可斜行,所以取消了坐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上述推斷無誤,那么這枚棋子將是目前公布的大象戲棋子中的僅見之物,換言之,這枚棋子對于研究大小象戲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相信隨著象棋實物的出土和發現,北宋象棋變動的軌跡將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