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超英
南宋中國象棋空前發達繁榮,是棋史研究家們的一致結論。表現為下述幾個方面:
1、在民間,象棋“家喻戶曉”。
2、在宮廷,帝王大力提倡,形成象棋待詔制度。
3、一般棋具到處有售,高級棋具層出不窮。
4、第一批現制象棋譜出現。
5、蒙目賽、擂臺賽多種賽制出現。
6、詩、詞等文字作品歌詠象戲,多有佳篇。
但是上述內容多由文字記載而來,比如說我國象棋史上留存至今的第一部全局譜《金鵬十八變》雖有專家斷為南宋,苦無實物,至今仍眾說不一、各執己見,成為一樁難斷的公案,筆者借工作之便在杭州一帶盤桓經年,搜尋到一些南宋陶瓷棋子,竊以為是南宋象壇大繁榮的有力實物佐證。
從《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可知南宋時棋具是熱門商品,臨安(杭州)就有打馬象棋兩用盤和其它棋具出售。眾所周知,1973年福建泉州發現有宋代沉船,船中有木質棋子。在帝王之家或豪門大戶則使用象牙或玉子(“牙子金書字更明”),從現實情況看,木質棋子難已保存,高檔玉質、象牙棋子畢竟有限,而陶瓷棋子高中低檔兼備,歷千年仍不少存世,是南宋象棋活躍的無聲見證人。


如照片1、2、3分屬三套棋子,直徑約25mm,厚3mm,造型樸實無華,從尺寸來看,偏薄,類似銅錢。應上承宋代銅質棋子,是南宋初期之物,照片1的棋子側面有貫通細孔,曾經作為掛件使用。
照片4棋子直徑35mm,厚12mm,通體素光、無釉,筆畫粗糙,斷非出售用商品,而是燒窯工人利用職務之便燒制的自用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該馬字有單人旁,這是因為簡易素光陶瓷棋子無法用顏色來區分黑紅雙方,故加單人旁來進行區別。從象棋字體演變歷史來看,加偏旁均用以區分,所以筆者推測用陶瓷燒制棋子應是最早應用不同字體的。這枚“馬”字棋子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照片5的棋子系宋代青白瓷,應為景德鎮窯廠燒制。宋代青白瓷多光素無紋,以規整的器形和潤潔如玉的質地,博得人們的贊賞,這一點通過這兩枚棋子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該兩枚棋子實際在制作工藝上完全不同,右側者先刻字體再上釉,左側者則上釉后,再在字體上施以黑色顏料。
照片6是宋代宮窯產品,彌足珍貴。出售者索價甚昂,筆者反復考慮才咬牙買下。據浙江省文博陶瓷專家鑒定乃是南宋浙江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產品,屬于浙江青瓷系統,黑胎、青釉、開紋片、紫口、鐵足。釉色沉穩大方,造型古樸別致,官窯即皇家御用之窯,其產品為皇家用物,足證南宋宮廷對象棋十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