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外用祛斑劑通常分為4大類:①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劑、如氫醌、甲基龍膽酸鹽、曲酸、壬二酸、熊果苷等。②黑素細胞毒類,如4—羥基苯甲醚、N—乙酰基—4—5半胱氨基酚等。③影響黑素的輸送與消除類,如維生素A酸、亞油酸等。④其他:激素類如皮質類固醇激素、松果體素等,重金屬如汞、鉛等。但這些產品效果均不理想,或毒性太大,或刺激性太強,或害時太久,以致影響其應用。總而言之,有效而安全的外用祛斑產品尚不多見。
然而目前在發掘外用祛斑藥物中卻忽略了一大領域,即中草藥制劑。我國歷代醫學家曾研制出不少有效的祛斑產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只是美容醫學在過去一向不為人們所重視,認為是雕蟲小技,所以這些方劑或藏之宮闈,秘而不宣,或散落民間,失之流傳,未能得到發揚光大。近幾年雖然也有一些中草藥祛斑藥物問世,但實用者多,研究者少,墨守成規者多,開發者少,掛名者多,名實相符者少。
根據醫學文獻記栽,能夠祛斑的中草藥有近百種,按其藥物來源可發分為兩大類,即草木類與雜類。
一、草木類根據其入藥部位可發分為以下4種。
㈠花:荷花、菊花、桃花、紅花、凌霄花、金銀花、旱蓮花、月季花、玫瑰花等。
㈡果:烏梅、紅棗、山梔、川椒、蓮子、枸杞子、桃仁、杏仁、柏子仁、冬瓜仁、南瓜子、白扁豆、綠豆,以及果皮如石榴皮、桔皮等。
㈢根:生地、當歸、葛根、柴胡、麥冬、天冬、天麻、天花粉、黃芩、黃精、黃連、羌活、獨活、丹參、人參、沙參、三七、甘草、甘松、山藥、白芨、白術、白附子、川芎、赤芍等。
㈣莖葉:荊芥、防風、細辛、商陸、浮萍、藁本、菟絲子、紫草、元草、益母草、白蘞、白丁香、黃柏、柿葉、山奈、檀香等。
二、雜類:血竭、五倍子、白茯苓、白僵蠶、阿膠、龜板膠、鹿角膠、枯礬、滑石、珍珠、密陀僧等。
上述藥物可以互相組合,有代表性的處方為外科正宗的玉容丸:甘松、山奈、細辛、白芷、白蘞、白芨、防風、荊芥、白僵蠶、山梔、藁本、天麻、獨活、羌活、陀僧、枯礬、檀香、川椒、菊花、紅棗肉。另一代表方為五白膏:白芷、白芨、白蘞、白附子、白丁香、密陀僧,蓋古人取以白生白之意。以后則多以活血通絡之藥為主,因為中醫認為黃褐斑系由肝瘀氣滯、肝腎不足所致,故可用當歸、川芎、丹參、益母草、柴胡等藥。所謂“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消費品之藥。所異者,法也”。
中草藥祛斑是從經驗中得來的,但也符合現代醫學之理論,所謂實踐出真知,根據實驗研究,當歸、川芎、赤芍、柴胡、藁本等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尤其是當歸。丹參、黃芩、黃柏、黃連等則有抑制氧自由基的作用,因而能防止衰老與祛斑。同時,植物類中草藥又都具有潤澤皮膚的功效。因而如果配合得當,中草藥祛斑完全可以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中草藥大都沒有刺激和致癌作用,長期應用不會產生副作用,也無污染環境之虞。這些優點是化工類祛斑劑所不能比擬的,值得大力發掘。
當然,中草藥的制備比較繁瑣,儲運比較困難,生產條件也受限制,而且在整個制成品中含有較多雜質,這是其缺陷。但如能進一步研究,提取其精華,并進而探討其祛斑機理,則上述缺陷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編輯/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