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雖不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但卻影響一個人的容貌及社交生活,因此,治療禿發癥(尤其是不可恢復的禿發如雄性禿)便顯得相當重要。
一、怎樣進行禿頭程度的判別雄性禿是最常見的禿發,其產生原因有遺傳、男性激素及年齡。一般來說白種人較常見,約70%的白人男性有雄性禿發。東方人較白人少,不過據統計,在60歲以前也有近20%的男性有此困擾。臨床上將男性的雄性禿發分為7型。第一、二型可視為正常,第三型為輕度禿發,第四、五型為中度,第六、七型為重度。不過,對禿發的判斷仍要視年齡而定。例如一位20歲的男性出現第三型可算是中度禿發;而一位60歲的男性出現第三、四型則可視為正常或輕度禿發。
女性的雄性禿多在頭頂產生彌漫性的掉發,因此會感覺頭發變稀疏,露出白色的頭皮,但發線不會往后移。女性禿發多半在中年以后,尤其是停經后產生,此乃因為其體內女性激素減少,相對男性激素增加所致。女性禿發臨床上分為3型。
二、植發術是怎樣產生的?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生發水或秘方等,但到目前為止經由醫學證明有效的只有MINOXIDIL一種,而且其只對禿發時間在3年內,年齡在30歲以下的1/3~2/3的患者有效,又必須持續使用。因此,植發手術仍是目前治療雄性禿及其他永久性禿發癥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早在十八世紀時便開始了頭發移植的動物實驗。1939年日本皮膚科醫師Okuda首先發表了發株移植成功的報告。但并未受到外界注意。直到1959年美國皮膚科醫師Dr.Orentreich移植成功后,才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三、什么是傳統鉆孔植發術?早期,Dr.Okuda和Dr.Orentreich兩位醫師所使用的方法是鉆孔植發術,又稱為傳統植發術,是使用特殊的鉆孔器(直徑3~5cm)在后腦勺鉆取一撮發束,再植入前面禿發的頭皮中;當然禿發的頭皮也須先占孔以利發束植入。Dr.Orentreich當時發現了后腦頭發的優勢現象———盡管禿發情形繼續進展,但將雄性禿患者后腦頭發移植到前額仍可持續生長。由此證明后腦部毛囊與前額禿發區毛囊構造不同,這也是頭發移植的基本原理。
傳統的植發術是從后腦勺取出直徑約4cm的發束,內含約12~20個毛囊,再移植到禿發部位。由于發束植入有一定的間隔,因此必須至少接受3~4次手術,才能將禿發部位填滿,而每兩次手術間隔約3個月。由于植入的發束較大,因此長出的頭發較不自然,近看有點像洋娃娃的頭發。
四、植發術的革新內容有哪些?
1.增進植發術的自然度由于傳統植發技術的不足,有些醫師便將發束分成小撮,每撮含3~6個毛囊的稱為“迷你發珠”,只含1~2個毛囊的稱為“顯微植發株”,因此就有迷你植發術及顯微植發術出現。目前各國植發醫師大多采用顯微與迷你合并的植發術,使種出來的頭發呈一根一根的生長,而不是一束一束狀,效果較為自然。
2.減少手術次數移植的發量是近年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傳統的植發術需要3~4次以上才能完成,對病人來說相當麻煩,常常中途而廢,反而造成外觀的不自然。由于迷你及顯微發株的使用,使得移植株增加,加上病人要求減少手術次數,便有了“巨量植發”的出現。巨量植發每次移植發株在500~2000個之間,病人只需要接受1~2次手術,便可達成理想的外觀。去年九月,在美國納西州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植發會年會上有學者發表所謂“極量植發”,即每次移植發株在2000~5000個之間,病人只需接受一次植發手術即即可完成。
3.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時間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由于植發次數減少,植發發束數目增加,手術時間便會相對增長,對病人或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要克服這個問題,除了加強技術人員的訓練外,植發界開始出現各種新的儀器及設備。其中以高脈沖、高能量的“二氧化碳鐳射”植發手術最具代表性。
鐳射植發是1994年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皮膚科教授Dr.Unger首先發明的。就是應用裝有特殊植發器的高能量二氧化碳鐳射,在禿發部位打洞,以利發株的植入。由于鐳射鉆孔速度快,不流血,方便發株的植入,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且長出的頭發也較自然。鐳射植發還可減輕術后腫脹及疼痛。然而鐳射植發也有其缺點,如傷口結痂較嚴重、頭發長出時間較慢(較傳統鉆孔植發晚1~2周),設備昂貴,且需有經驗的醫師操作等。
五、植發前應做好哪些思想準備?目前植發手術已相當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醫師加入植發行列,患者在植發前除了應與醫師詳細溝通、了解手術方式、過程外,更應注意:植發的自然度和密度;毛發生長的方向;術后如果繼續掉發怎么辦等問題。
植發手術為禿發族帶來青春的曙光,然而雄性禿是一種無情的進行性疾病,因此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規劃出理想的發型,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編輯/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