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就是把人內在的東西外在化,即性格外化。
每提及中國的化妝界,有一個人不能不提及,他就是中央戲劇學院霍起弟教授。
在當今這個時尚泛濫、炒作成風的商業社會里,很多人一夜成名,拋去一些似是而非的因素,與之相對應的事物常常讓潮流人士如數家珍。我暗暗問自己:霍起弟教授究竟有哪些足以蔚然成風的杰作抑或是他有多少高深、前導性的化妝技巧不得而知。但業內人士提到他,總深懷一種敬意,我相信他們是發自內心的,便愈加對霍教授有了探究的好奇心。
一位諄諄長者。這是我見到霍教授的第一直覺,他的平和甚至讓我對他的個人經歷產生了懷疑:從事化妝教育四十多載,直至有今天在中國化妝界的地位,其間的經歷真的如他的敘述一樣平淡嗎
霍教授最早從事的是舞臺設計專業,簡言之就是舞臺化妝造型,與現今的形象設計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前者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特性來塑造形象,要把人物內在的東西通過思考、創作而變成一種外在形象。后來,霍教授又轉到化妝設計專業,介入了生活,算來也有三十多年了,他感慨當初是以專業性質為理念的,較少顧及商業效益。
有朋友向我介紹說,霍教授雖然一輩子教書育人,但卻不是“學院派”。就這個問題我請教他,霍教授爽朗地笑了,他說:“如何區分學院派和時尚派,關鍵一點取決于他對時尚的態度和行為。人們普遍認為學院派墨守成規,很呆板,但它也有優勢,那就是重視基本功和素質的訓練,他們所欠缺的只是對流行時尚的敏銳跟蹤和學習。”
多年來,不管在何種環境下,霍教授都始終堅持著他的舞臺化妝理念。他說:“化妝就是要把人內在的東西外在化,即性格外化。在這一點上,舞臺化妝和生活化妝是共通的。其實,生活化妝也是藝術化,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人符合自然、真實的狀態。這種藝術化很像一部反映現實生活的電影,雖然內容人們都諳熟了,但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下,依然能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教學之余,霍教授常常騎著單車,穿行于京城各個時尚展示場所。他已經跳出了學院派單純囿于教學的狹小圈子,融入了整個時尚潮流中。“在路上”——一個源自西方的描述意象,清楚地昭示著他永不止步的藝術探索。他認同時尚化妝師們的創作沖動和努力,認為任何現象都應有先導性的人物來尋求突破,化妝界也如此,包括他自己。
站在個人的立場上,霍教授同時認為探索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化妝畢竟是西洋味的,由于地域、人種、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習俗等等的不同,只能借鑒,不能盲目照抄。他堅信時尚也是具有民族性的,比如把最具中國味的京劇臉譜用到時裝上,就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先生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他設計的服裝款式上,我們很容易找到源自長城、古建筑的影子。這就證明,時尚的民族性越強,流行意味才越濃厚。
霍教授自謂從事的是默默無聞的工作,雖然桃李滿天下,但由于他們從事的是幕后工作,極少有登臺亮相的機會,因此大多不為人所知。更甚至連一些工作紀錄都沒有,無論是多么成功的造型,一落幕也就卸掉了,連個念性也留不下。我不禁說:“這太遺憾了。”霍教授卻笑著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性質。”
他是習以為常了,我們卻無法保持平靜。他們從事著塑造美、張揚美的工作,事跡卻鮮為人知,付出與回報是如此的不成比例,這僅僅是社會時尚的疏忽嗎
常常想到一位老人騎著單車,行色匆匆地穿行在北京街頭,相對于身邊的錦衣華裳、雪膚嬌容,他是那樣的毫不起眼,但又有誰知道他從事的恰恰是最時尚的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