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常看電視,你肯定知道一個著名國產化妝品的廣告:女教師、女工人以及男攝影記者都說好,最后是“XX,天天見”。現在又有了新版:怎么又用我的呀!你那瓶呢?--都讓我老爸用了;最近你老公臉色好多了。--他呀,天天用我的SOD蜜!……據說,這種護膚品目前在中國許多城鎮名列銷售榜首位,究其原因是“價格便宜量又足”。
一種護膚品真的能夠父子夫妻男女老幼都適用嗎?稍懂美容知識的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不同膚質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皮膚特點,在這個崇尚科學、追求健康的年代,我們選擇護膚品千萬不要只被價格左右,“萬金油”式的產品是不可能包治百病的。
當然,作為普通消費者是不可能具備太多專業美容知識的,但作為中國屈指可數的一家大型化妝品廠商,是否有責任在產品生產和宣傳中更科學地引導消費者呢?舉一個非常鮮活的事例:20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資生堂公司曾經實行一種不對消費群體進行細分的營銷策略,即希望自己的每個產品都能對所有顧客適用。結果事與愿違,這種“偷懶”的方法導致市場份額嚴重下降。后來該公司為形勢所迫認真反省,提出了“體貼不同歲月的臉”的口號,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消費者推出了不同功能的系列產品,才使得資生堂重獲生機,繼續保持了行業龍頭的位置。世界著名化妝品企業尚且如此,何況立足未穩的中國化妝品業呢?
“體貼不同歲月的臉”是耐人尋味的。如果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只注重目前普通消費者化妝品購買能力有限而抓住所謂的“實惠”不放,遲早會被市場淘汰出局。這讓人想起七八十年代幾分錢一盒的“蛤蜊油”,它曾經是中國人幾乎唯一的護膚品,現在的市場上哪兒還能找到蹤跡?而目前這種賣得很火的XX護膚品不正是添加了一些新成分的蛤蜊油,其銷售宣傳取向也與之完全一樣嗎?
不同的消費者自然有不同的消費取向,他們也需要體貼自己不同歲月的臉,這就決定了市場的層次化。企業只有根據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購買力和不同的生理特點認真研究市場,努力開發新產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才能把握市場勝機。而消費者也逐漸變得冷靜成熟,那些沒有特色、功能性不突出的產品會隨著使用經驗的不斷增加而逐漸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