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亦忠
一般人都知道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害,因此對它有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有些人甚至一提放射性就害怕異常。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這實際上是對放射性不了解造成的。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放射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人們熟知的“放療”就是利用輻射能殺滅癌細胞來治療癌癥的,它是目前治療癌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放射性藥物注入人體,可通過放射性顯像來診斷疾病,對此,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至于說,低劑量輻射對人體有益,恐怕就更沒有多少人清楚了。
一個令人驚詫的科學現象
80年代以來,許多實驗證明,低劑量輻射可激發某些細胞的功能,如促進細胞增殖和修復,增強免疫能力和調節激素平衡等,從而使機體的自然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低劑量輻射刺激效應,也稱興奮效應。
初看起來,這種現象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實際上低劑量刺激效應是許多物理和化學有害因子的一種共同現象。在醫學領域,早就發現一些物質(包括毒物),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砒霜、蛇毒等,達到一定劑量時有害,甚至可致人于死命,但微量時卻表現為有益的作用,可用于治病。一些微量元素如鐵、鋅、硒、氟等以及維生素也是這樣,低劑量攝入時對人體有益,甚至是必需的,但高劑量時則有害。在藥理學上,過去把這種現象稱為“逆向作用”,近些年來稱為“homles效應”,也即低劑量刺激效應。例如硒,每天攝入量小于50微克會引起硒缺乏癥;攝入50~200微克時,對人體有益;超過200微克時,就會引起中毒;超過1000微克則可能致人死命。這又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典型例子。
實驗的發現
早在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之初,就有人用x射線照射來促進種子的發芽生長和作物的增產。后來,人們用低劑量輻射處理藍藻,發現藍藻的生長加快、某些酶的活性增強和抗氧化作用提高。輻射還可以使蒼蠅、黃蜂、蛀蟲和甲蟲的壽命延長。到50年代,已經有人用低劑量輻射對哺乳動物的作用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發現了低劑量刺激效應的存在,但由于當時認識的不一致,以及西方正鼓吹“核恐怖”,這一研究工作一度被冷落下來。
到80年代初,以美國Luckoy為代表的科學家對低劑量輻射效應重新作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例證和見解,引起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很快成為放射生物學和醫學的研究熱點,并多次召開國際研討會,其中1993年的國際研討會就是在中國長春召開的。
從動物的實驗結果來看,低劑量輻射對大多數機體的生物功能是有益的,可使生長率、記憶力、免疫功能、生殖功能、平均壽命等提高;可使癌癥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和不育癥發病率等有所降低。這是因為,低劑量輻射可以激活細胞修復系統、提高免疫力以及增強機體其他一些生理功能所致。
實驗研究還發現,低劑量輻射在引起刺激效應的同時,還會使隨后的高劑量照射的損傷作用明顯減輕,即有預防高劑量輻射損傷的作用。這是由于低劑量照射對高劑量輻射致DNA損傷、致突變和致染色體畸變產生了適應性反應。這一發現已被日本的醫學家用于臨床。他們在高劑量放療惡性淋巴瘤時,先用低劑量照射一個星期,可明顯減輕放療時的副反應,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科學的證明
現在,從不同類型低劑量受照人群的輻射流行性病學的調查結果證明,確實存在低劑量輻射刺激效應。
有研究資料表明,美國從1944年至1984年這40年間,每年總癌癥死亡率增加了149%,但在這同樣的40年中,美國最早的核研究基地——樹嶺國家實驗室的5868名受照劑量小于0.1希伏(sv)的核工作人員中,其癌癥死亡率僅為非受照人群的50%。對美軍中曾參加過大氣原子彈爆炸試驗的4.6萬名軍事觀察人員作了調查,其中受照劑量為0.1~0.3希伏的6695名觀察人員的癌癥死亡率僅為對照人群的70%。還對美國3個核武器生產工廠的工作人員作了流行病學調查,低劑量受照人員的癌癥死亡率只有對照人群的59.8%。這都證明低劑量輻照降低了癌癥死亡率。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幸存者卻成了研究低劑量激刺效應的最佳人群。因為這8.6萬名幸存者中90%的人屬低劑量受照者(受照劑量小于0.5希伏)。調查結果表明,受照劑量在0.01~0.02希伏的幸存者,其癌癥死亡率也低于對照人群。
我國科學家對廣東天然輻射高之地區(其輻射劑量比一般高2~3倍)7萬余人做了長達20多年的大規模跟蹤調查,結果表明:當地居民的癌癥死亡率不僅不比一般地區高,相反還略低于對照人群。
另一個有趣的例證是大約有5000名臺灣省某地的居民居住在使用被鈷,60放射性污染的鋼筋建造的1360幢房屋中,其受照劑量為0.023希伏,但他們的癌癥死亡率僅為預計值的3%。
總之,這些調查結果都顯示出低劑量輻射導致了癌癥死亡率的降低,從而進一步支持了低劑量輻射具有刺激效應的科學論斷。
達到共識尚需時日
實際上,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著放射性物質和天外輻射,而且其放射性強度比現在要高。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放射性輻射的作用下孕育、生長、演變、進化的。如果地球上沒有放射性輻射存在,就很難想象生命萬物將是怎樣的形態。因此,地球現有的千萬種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對放射性輻射具有潛在的適應能力和興奮效應是不足為怪,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低劑量輻射刺激效應畢竟與原來的輻射損傷無閾值理論大相徑庭,后者認為無論劑量大小,輻射都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只是損傷程度輕重不同而已。目前,一切輻射防護的原則和政策都是根據這種理論制定的。因此,要徹底改變這種看法,尚需假以時日。這不僅是因為一種新的理論的創立,開始總是智仁互見,分歧很大,有一個不斷爭論,方能達到共識的較長過程;而且,還因為一般人都希望輻射防護政策偏保守為好,這樣可減少核事業的風險。因此,對低劑量輻射刺激效應的研究和評價,還需進一步發展、完善和深化。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