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后,二月十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江蘇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這對地處江蘇腹部的五百萬水鄉兒女是一個喜訊。
淮安市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古稱楚州,與揚州、蘇州和杭州并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作為一張以為建立新中國的著名戰役———淮海戰役所在地題名的晚報,幾年來,我們一直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戰爭年代,淮海人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犧牲,今天,在和平年代,我們為淮海地區廣大讀者服務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也是我們辦報的出發點和歸宿。
面臨新世紀的新形勢,進一步強化晚報的服務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說,強化晚報的服務功能,把晚報真正辦成服務社會、服務讀者的報紙,道理是很好懂的,但在新聞實踐中,還有許多新情況、新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
增強信息傳播意識
在信息時代,晚報的主功能無疑是傳播各類新聞信息,以滿足大眾對社會信息的需求,報業的競爭,說到底是爭取讀者的競爭,即為讀者服務的競爭。表現在報紙版面上,就是要增加新聞報道的信息含量,提高信息的質量,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轉變采編人員的觀念,增強信息傳播意識和服務讀者意識。我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
1、信息要密集。多年來,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是晚報的優勢之一。現在,雖然面臨著電視、互聯網的激烈競爭,但是晚報不能放棄自己的優勢,要進一步了解讀者,做好服務讀者工作。《淮海晚報》在1999年、2000年連續兩年的讀者調查中了解到,廣大讀者讀報的第一需求和選擇是新聞信息。晚報要適應變化,必須堅持新聞立報,拓展新聞源,挖掘信息內涵,以短文章、大容量、迅速及時、體裁多樣的新聞報道,放大自己信息密集的優勢。《淮海晚報》今年擴版后,新聞版有11個之多。這些版面,既有本地新聞,也有國際國內新聞;既有證券信息,社會新聞,也有文化、體育新聞。同時,對各個版面還分別提出各自的用稿要求。如要聞版一般不發長篇通訊,除言論、照片外,大量的是幾十字和一二百字的短新聞,力求使讀者一報在手,可知國內外和本地重要新聞。
2、信息要及時。增強信息傳播意識,不僅是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提高信息質量,就要在新聞時效性上下功夫,我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晚報的新聞就是要爭“一日之長短”,要把時效性特別是當日新聞變成自己的優勢。時效的競爭,表面看是新聞的競爭,實際上是媒體間服務質量的競爭。《淮海晚報》在要聞版常年保持“昨夜今晨”欄目,全力搶發當日新聞。如:《凌晨三點,我們上路》、《走好,除夕末班車》、《110民警的年夜飯》、《省勞模悄悄下崗》等,都是深夜或上午剛發生的新聞,當天即見報。1999年4月到6月,我們開辟了《迎接光明的人們》專欄,記者與通宵達旦工作的人們同行,親身體驗生活,先后報道了販菜人、BP機尋呼員、環衛工人、公交乘務員、護士等普通勞動者,報道都是上午截稿,當天見報。許多讀者看到這組報道后,打電話到報社,歡迎記者來到他們身邊。在1999年全國晚報開展的“昨夜今晨”新聞大賽中,《淮海晚報》分別獲一、二等獎各一篇,還獲大賽組織獎。今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對這一重大新聞,我們除在要聞版及時報道外,還開辟兩個專版,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介紹更名的意義、原因,追溯淮安的歷史,展望新淮安的未來。第二天,我們又推出讀者點題專欄,希望讀者因更名后“有何不便,請告訴我們”。報社為此安排專人接聽電話,先后刊登了《“老”身份證仍然有效》、《更名了,郵件怎么寄》等稿件,讀者稱贊報道及時,服務到位。
3、信息要實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報道都是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報道,要更有針對性,更有實用性,使讀者真正感受到晚報是他們政策的向導、生活的顧問、學習的益友。根據讀者調查我們設立了《教育導刊》、《衛生與健康》、《勞動與保障》、《百姓顧問》等以服務讀者為主旨的專版專刊,從不同方面,用不同內容,為讀者提供多項服務。如《房產之窗》專欄,就是主要回答讀者買房賣房政策,房價的計算,面積的測算,辦證的手續,物業管理規定及收費等,事情雖然不大,但很具體。讀者覺得報紙很有用,許多人還把報紙剪貼起來,互相傳閱。去年年底,京滬高速公路的開通,促進了沿線旅游業的發展。為適應這一新形勢,今年我們特地新辟每周一期的《旅游》專版。主要介紹京滬沿線旅游點,推介淮安本地旅游特色和景色。今年春節期間,本地出游和外地來淮旅游的人數都比去年同期增長。特別是開車來周恩來紀念館的京滬牌照車達320輛,為建館9年來這兩地車輛的總和。這些消息,我們都及時報道,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
輿論監督也是服務
晚報通過開展輿論監督,促進問題解決,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確立一個新的觀念,即輿論監督也是服務,而是一種以解決問題、排憂解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正是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服務,使輿論監督起到社會“減壓閥”“推進器”的作用。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于地市級晚報這個層面來講,主要不是對宏觀的社會問題進行監督,而是大量地經常地對微觀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監督,這就給地市級晚報的輿論監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內容。《淮海晚報》于1999年初創辦以輿論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新聞110”專欄,在報紙上公開承諾:“有困難,找晚報”,并公布熱線電話和值班手機的號碼,接聽群眾投訴。“新聞110”以“為民服務、為民解憂”為服務宗旨,據統計,從1999年至2000年底,共接聽讀者電話1750多個,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450多件。在工作實踐中,我們通過“如實反映問題、聯系解決問題、報道解決過程、解決后的情況和群眾反映”這條路子,進一步強化了晚報的服務功能,受到了讀者的認可和歡迎。現在,《淮海晚報》的社會影響和威信日漸提升,讀者稱《淮海晚報》“新聞110”是“民主線、連心橋、監督崗、服務處”。在去年全國晚報“服務質量大寫真”新聞競賽中,《淮海晚報》獲一、二等獎各一篇,又一次獲得大賽組織獎。
在實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晚報要從貼近群眾、走進家庭的實際出發,堅持從社會現象著眼,生活“小事”著手,督促解決問題著力,使輿論監督落在實處,漣水縣東胡集鄉10多戶農民三年前買了假稻種,致使當年水稻幾乎絕收。農技站、種子公司、主管局互相推諉踢皮球。“新聞110”接到投訴后,深感問題嚴重。報社由一位副總編輯帶隊,深入調查,多方求證,尋求法律依據。在掌握了大量事實后,進行連續報道,最后,在市縣領導和主管部門共同督促下,有關責任單位向農民賠償了經濟損失。《淮海晚報》的許多輿論監督方面的報道,如:蘇北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匯通市場存在火災隱患,大運河上三千船舶人為受阻,市區民用自來水費起收數不合理等,或是采用現場目擊方式,或是采用連續報道方式,進行有力的輿論監督,都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積極組織社會活動
晚報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不應僅僅是社會生活的旁觀者、報道者,也應是社會生活的熱情關注者,積極參與者。利用媒體的輿論優勢,策劃和組織有意義、有規模、有影響的社會活動,為讀者服務,這也是強化晚報服務功能應有的題中之義。
搞好為讀者服務的社會活動,真正做到在活動中強化服務功能,在服務中引導社會輿論。淮海晚報社策劃組織的“扶孤助困活動”,從1999年6月一直延續到2000年春天,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999年“六·一”期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尚有1008名孤困少年兒童,面臨綴學危機,迫切需要社會資助。報社和市婦聯于當年8月份,組織了首次“城鄉少年手拉手”夏令營,把城市孩子帶到農村,為城鄉少年結成一幫一對子。接著,報社與市婦聯共同發出扶孤助困的倡議,在《淮海晚報》上首期刊登了33位孤困少年兒童的照片和簡介,呼吁全社會為孩子們獻愛心。11月20日是星期六,我們又組織市區6所小學100多名學生上街義賣報紙,3000多份報紙義賣所得,成為愛心基金首筆捐款。1999年底,我們又與市婦聯共同發起組織“手拉手跨入新世紀”扶孤助困活動,設立了“扶孤助困愛心基金”,用于改善孤困少年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條件。去年元月25日,晚報社與市婦聯、市電視臺聯合舉辦了“真情圓你上學夢”大型電視文藝晚會,雖沒有“大腕”,沒有明星,但感人的場景,催人淚下,晚會現場收到捐款5150多元。到現在,扶孤助困愛心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5萬多元,近百名少年兒童接受捐助,重新走進課堂。一年多時間,我們已與有關部門聯合行動50多次,為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
豐富多彩的文體報道,是晚報的特色之一。策劃和組織好文體活動,也應是晚報的長項。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服務社會,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999年9月,由報社發起,在《淮海晚報》推出“淮安當代文化之星”專欄,集中介紹淮安當代文化名人,為名人立傳,為藝術留志。在現在,已介紹了著名京劇藝術家宋長榮、著名作家吳強等近百人,社會反響很好。去年“五一”期間,我們舉辦了“淮海晚報杯”首屆青少年三人半場籃球賽,共50支代表隊參賽,是淮陰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籃球比賽。我們還參與舉辦了首屆青少年足球賽、首屆大中專學生籃球賽、青少年棋類賽等10多項全市范圍內的群體賽事。此外,我們還與市委宣傳部等部門共同組織,連續3年評選了淮陰市十大文化新聞、十大體育新聞活動,社會各界踴躍響應,積極支持。
借助于媒體的優勢和輿論的影響,晚報在盡信息服務、輿論監督之責的同時,策劃和組織社會性的服務活動,報紙服務由版面延伸到社會,拓展了晚報的服務天地。這樣的多形式、多層面的服務,讀者歡迎,晚報的服務功能也會不斷強化,影響不斷擴大。
作者小傳
賈華,1956年10月生,大學畢業,現任淮海晚報社副總編輯。
1984年8月起在淮陰日報社工作,1993年7月任淮海晚報社副總編輯。個人作品《測繪,呼喚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名利雙收”理應當》、《百萬雄師過大江》、《聚焦“大進軍”》等,在全國好新聞評比中獲得一、二、三等獎。《進行式經濟報道初探》、《試論提高報紙廣告的文化品位》、《為體育健兒鼓與呼》、《晚報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等19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